风和日丽,金秋送爽。9月20日-21日,中国国际LNG及氢能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地近200余位能源领域的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业内专家和创新者,共同探讨了中国、亚洲和全球能源行业面临的相关机遇和挑战。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为DMG会展集团,《中国企业报》集团为本次峰会的支持单位。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及支持单位代表,DMG会展集团副总裁Marcus Magee和《中国企业报》集团董事长、社长吴昀国为大会致开幕词。DMG会展集团副总裁Marcus Magee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能源领域正面临着革命性的变革,各方共同努力合作应对碳减排,推动新能源格局成为当务之急。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为能源行业提供全新的交流平台,促进务实以及进展性能源转型的实践。

  《中国企业报》集团董事长、社长吴昀国则在致辞中指出,新能源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战场、主赛道.新能源产业链的加速完善,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优化能源结构、尽快达成“双碳”目标,实现长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产业面临深刻变革,全面绿色转型大背景下,通过本次峰会的交流与研讨,必将对能源行业整体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启发和动力。

  天然气(LNG)在全球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峰会上,来自各个国家的LNG领域专业人士,围绕LNG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结合自身企业的经验和实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副总经理郑骏在发言中分析天然气市场目前和未来的增长情况:“自2015年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年增长率保持8%以上,快于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但这种情况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世界能源价格飙升、需求遭到破坏,尤其是中国的工业、天然气消费。这表明高昂的能源成本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凸显确保能源价格承受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认为,天然气的未来增长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与其他商品的成本竞争力。”
  国家管网集团客户大管家谢丹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国在全球LNG市场角色正从快速增长的进口市场,转变为更具市场平衡能力的灵活角色,国家管网集团因改变而生,必须因改变而立、因改变而强,面对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挑战,携手谋发展、合作赢未来是我们应对挑战顺利前行的最优方案。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在演讲中分析指出,天然气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和调节器作用,是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间隙性、波动性的重要手段。2035年之前天然气需求仍将较快增长,增长主要驱动还是替代煤炭,以及融合新能源发展,2035年到2050年期间推动天然气增长主要动力变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基础能源作用逐步削弱,到2050年之后,驱动力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主要调峰为主。总的来看,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秘书长Mohamed Hamel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挑战在于加快技术的应用,现在有4000万吨CCEF正在利用当中,还有更多技术正在研发当中,到2050年将达到50亿吨CCES能力,通过碳捕捉和碳封存可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减少世界经济当中的碳足迹,优化流程。所以需要扩大规模,根据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预测,低碳氢能将从目前的200万吨增加5000万吨,二十年时间里,氢能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将有助于实现《巴黎气候协定》。从生物制能向IPC转变可以打开新的大门和打开新的机遇。
  谈到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清洁安全可负担的能源体系支撑,未来理想的可持续能源体系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由多种能源组成的,而不是单一能源构成。实现未来能源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从传统能源到未来能源转型,过程是漫长的,也会遇到很多挑战。
  维多 LNG 长协总经理任丽娜则表示,我们对整个LNG长期供需大的平衡点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还表示,在中国新兴市场面临非常多新兴机会,可以跟客户讨论出很多有创新性、能解决客户问题的办法。
  美国切尼尔能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贾颖在演讲中表示,美国LNG在当前也在未来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切尼尔能源作为最大的美国供应商,未来发展规划将会增加2000万吨。

  德国SEFE能源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许维珩认为,我们最担心应该就是市场上的波动性了,因为市场其实需要平衡的,任何供应上的紊乱或者特殊条件都有可能放大的效应,从而对价格的波动性产生影响,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天然气二部总经理张耀予在分享中表示,过去几年天然气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国内的能源保供重要的一员,重心是降本增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天然气供应链与交易部总经理齐晓忠在发言中指出,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天然气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而且资源还呈宽松的状态。2019年国家管网成立以来到现在运行几年了,但是国家管网主干管网管容趋于饱和,LNG作为补充气源,将长期共存。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锦业与东莞道生天然气公司总经理刘熹分别围绕市场需求的稳定和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综合研判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控总监,欧洲(伦敦)办公室总经理朱海则从交易风险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远景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国际氨能协会董事郁峰在发表主题为《绿氨可以带我们进入零碳的未来》的演讲中,分析了低碳氨市场的发展空间,并对前景充满了期待。
  本次峰会还组织了多场主题讨论环节。其中由GTT中国总经理安南主持的《全球LNG航运市场发展趋势及减排战略》专题受人关注,来自商船三井、英国劳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和Affinity等公司的嘉宾针对LNG航运市场以及中国LNG造船行业发展趋势发表了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在《亚洲LNG市场展望》圆桌讨论环节中,联合石化天然气贸易中心副总经理丁慧,兰亭能源LNG贸易、船运及运营全球总监佘芯仪,澳德赛能源商务运营和新业务开发副总裁宋在润,泰国国家石油公司 PTT Global LNG 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副总裁Dulyapun Buranawit以及ENGIE集团亚太区LNG贸易负责人石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亚洲市场如何优化LNG战略以保证能源安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其中澳德赛能源的宋在润表示:长期来看,有一些规划项目,市场上肯定有强劲需求,我们看到买家过来签订长协,我们业务肯定也是可持续的,但是从项目执行角度来看,这些项目是否能够及时交付、及时落地,它需要很高的成本、需要很多资源,会有财务上的挑战,所以这些都会产生影响,我可能没有那么多聪明,我不知道2020年以后什么情况,价格弹性也是一个问题,这些需求是不是回来?价格是不是恢复?这些决定中长期的情况。
  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国际贸易中心副经理张少增、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天然气二部高级交易员冯陈玥、维多LNG交易经理焦阳以及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全球LNG总监Ciaran Roe在《全球天然气及LNG定价及合约趋势展望》的圆桌论坛讨论中,对全球天然气及LNG定价及合约趋势展望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构建氢能生态,推动清洁氢能产业链建设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也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随着氢能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万亿级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力布局。
  英国驻华大使馆商业贸易部中国区能源事业总监David  Giles说,我们的氢战略从2021年8月开始并覆盖全国。他表示,在英国,正在有效进行分解制氢、然后运输、使用。同时还发布了低碳氢能发展的战略,让投资者有信心投资这个行业。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地质经济局首席经济学家林宁以美国举例说,美国能源部在2021年6月推出雄心勃勃的计划“111”,十年之内2032年将清洁氢气成本降低1美元/公斤,意味着平均成本5美元/公斤降低80%。但是美国主要做上游的制氢,其实在整个推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下游市场发展非常缓慢。氢能成本很高,因此氢能服务最好叠加多个不同下游市场,来弥合价值差距。他还指出,储存和运输灵活性也非常重要。
  意大利天然气管网分公司中国副总裁孙守祥对氢能发展发表看法说,从基础设施投资逻辑来看,有三点,第一政府监管和政策,第二是项目和技术,第三是商业。他的结论是因国而宜、因时而宜。
  中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罗大清、中石化资本公司产业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孙荣涛、中国城燃氢联盟秘书长赵吉诗、中国气协液化天然气分会副秘书长冯宪高以及跨国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刘恒伟则详细介绍了绿色氢能在可持续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能源转型势在必行,指出绿色氢能在非化石能源替代、储能和电力供应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深入分析了氢产业的市场发展、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吉宝基础设施总裁林裕玲则提出氨也是很不错的替代能源:“我们正在大力推动把氢能变着更加便利化,所以正在推动绿氨,因为通过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把它和氨相结合,然后运输、储存,再用于大规模的运用。不管清洁能源生产、清洁电力生产,还是供暖,或者说是海上运输,所以氨也是很好的替代,在这个领域新加坡正在大力推动发展。”
  液化空气集团(中国)企业事务总监兼氢能战略官Mickael  Naouri分析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氢能发展最快的国家,不管是绿氢还是蓝氢,相信中国有能力比其他国家实现更大规模快速的发展,相信中国氢能市场的运行肯定会更强。
  广东佛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涛认为制氢产业链和燃气传统的配气、用气有一些殊途同归的地方,并表示佛燃集团在加氢制氢、核心装备、SOFC三个方面正在做更多的努力和创新。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业科技与资源参赞澳大利亚Jess Brown女士则介绍其对脱碳经济实现路径的见解和建议。
  可再生能源加天然气模式是低碳排放发电的最优组合


  在炉边对话环节,北京大学能源大学副院长杨雷与Rystad Energy睿哲德亚太区总经理Vijay Krishnan分享了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看法,讨论重点包括欧洲能源安全挑战和能源转型的现实政策考量,以及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行动和挑战。双方都强调了天然气和氢能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角色,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潜力,并一致认同应用场景对降低氢能成本的重要性,以及政策鼓励和增加规模效应的必要性。
  国家电投吉电股份氢能产业中心副主任何适与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兴珊则从产业升级的视角对包括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挑战和技术突围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专业化的发展建议。

  在《氢氨一体化发展将如何支持中国的碳中和路线图?》的圆桌论坛讨论环节,远景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国际氨能协会(AEA)董事郁峰、国家电投吉电股份氢能产业中心副主任何适、和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子缘,分享了各自在绿氢绿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市场参与中国能源转型之旅并开展投资和合作的能源盛会,本次峰会不仅为国际市场提供众多机会,还为区域和国际LNG、天然气、氢氨能源以及低碳能源行业快速实现能源转型并实现净零排放提供支持,也为参会者充分了解如何快速实现能源转型并实现碳中和的趋势、挑战和机遇。

  DMG会展集团 (dmg events)副总裁Marcus Magee向记者介绍,DMG events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能源展览会和研讨会组合,旗舰展会包括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 (ADIPEC)、Gastech、全球能源展、埃及能源展 (EGYPES) 和Future Energy Asia(亚洲未来能源展览会)等。每年主办80多场全球能源盛会,吸引全球100多万人次参会。
  (本报记者 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