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药研发迈入全球首发第一梯队,当低空飞行器叩响智能自主飞行之门,当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战场”,当脑机接口重构人类与机器的交互边界……9月26日,在“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现场,4位院士以颠覆性技术为锚点,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瞻思考,共同勾勒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壮阔图景。

  “2015年中国获批4个新药,2024年增至37个,首发新药占比从4%跃升至38%,中国迈入全球创新药首发第一梯队。同时,中国创新药开始走向国际,截至2024年有16个创新药在海外上市,今年又有6个,不过总体尚未形成重大战略性突破,只是刚刚起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健介绍。

  在报告中,丁健肯定了中国创新药取得的跨越式进步,但也犀利地指出了繁荣景象下的深层隐忧:缺乏原创理论与技术、内卷式竞争、国际环境剧变以及支付体系挑战,正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面对挑战,丁健提出了几点对策,要加大投入打造自主的大型数据库和基础研究平台;企业和研究者需寻求差异化发展,共享资源;医保政策需要更科学地评估创新药价值,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在拥抱全球化合作的同时,需有长远战略,平衡短期收益与国家产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在《低空飞行器与未来工业互联网》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正以迅猛态势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局面,行业整体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航空与新能源汽车工业为eVTOL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发展仍面临分布式推进气动布局、高比能动力电源、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控制等全新科技难题。”杨善林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智能化,“人工智能赋能的eVTOL能够整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实现智能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深度融合,最终支撑全天候、全场景的自主飞行乃至无人集群协同。”

  “宇宙万物皆由四种基本粒子在四种相互作用力作用下形成,其规律由量子力学描述,这就是‘万物皆可量子’的根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的报告,将现场观众带入微观与宏观交织的量子世界。

  俞大鹏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实践为例,指出了量子产业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即差异化竞争。该研究院在传统强项之外开辟新赛道,布局固态量子计算和科学仪器研发,短短几年便取得显著进展。他建议,未来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加强科学仪器等基础工具的自主研发,突破封锁。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主任蒋田仔以“从‘脑连接’到‘脑调控’——脑机融合的范式革命”为题作主旨报告,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路径和应用场景。

  蒋田仔表示,脑机接口主要分为脑控和控脑两部分。脑控是通过解码人脑信息控制外部设备,帮助运动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控脑则是通过外部设备改变人脑活动,治疗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疾病。

  “控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明确解码和调控的脑区是关键。我们团队提出新观点,无需切片,在磁共振里扫描即可做出更精细且能提供脑区连接信息的图谱,基于此开展脑控和控脑工作。以帕金森治疗为例,无创精神磁刺激可针对特定脑区施加脉冲,避免传统有创手术可能引发的抑郁副作用。”蒋田仔展望道。

  4位院士的报告,既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也是全球技术竞争的真实写照。在这场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唯有直面“拦路虎”,才能在颠覆性创新的星辰大海中行稳致远,最终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