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论坛以“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创新与引领”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商业航天创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深度研讨与交流合作,通过推动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推动商业航天发展迈上新高度,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航天智慧、航天力量。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克雷·莫里,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王建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忠宝分别致辞。“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向论坛举办送来贺信祝福。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从中国空间站发来了视频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航天科工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著平主持。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
论坛邀请了来自我国和14个国家的航天机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和投融资领域的700余位领导和专家参加,设置了16场专业论坛和专题活动,共同研讨和推动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各类相关要素协调融合发展,支撑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推动商业航天加快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加快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开幕式上,袁洁在致辞中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航天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航天产业发展发生深刻变革。国际上,商业航天蓬勃兴起,引领空间系统超大规模发展、超快速度部署、超低成本建设,进出空间、利用空间、探索空间水平持续提升,商业航天成为全球航天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产融结合不断深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已经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为主,逐步迈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加快推进。袁洁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航天科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集团公司航天基业。圆满完成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发展具有差异化特色的运载火箭和卫星系统,为提升国家战略能力打造坚实支撑;提供优质的空间信息应用技术和产品,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航天贡献。同时,发挥商业航天领军企业优势,积极培育并实施重大项目,牵引各类资源要素向航天领域汇聚,提供以应用为牵引的体系化服务,提升协同发展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袁洁强调,商业航天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航天科工将继续推进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一是坚持应用牵引。进一步开发卫星应用场景,发挥卫星应用效益,以空间信息助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利用卫星数据在新型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惠民服务,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高品质。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开展航天科技创新,推动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相衔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航天特色、区域特点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三是坚持体系发展。夯实商业航天在技术、质量、人才、标准规范、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能力基础,促进商业航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倍增效应。四是坚持共建共享。以商业航天力量推动空间基础设施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促进能力协同、合作共赢。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商业航天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全面展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成果、新模式、新设想
主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科技委副主任张兆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副局长达姆隆格利特·尼亚姆阿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卫通公司总经理助理沈宇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耿虎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分别做主旨报告。张兆勇作了题为《应用牵引、创新驱动,加快构筑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情况和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分享了打造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的思考。
报告指出,航天科工聚焦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系统实施了一系列商业航天重点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快舟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化发展,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实现常态化发射,已圆满完成18次发射任务,成功将3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于2022年发射成功,火箭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面向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牵引形成1吨级以下多型卫星平台和空间载荷产品研发体系。提升卫星低成本快速制造水平,推动卫星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变,武汉卫星生产线正在开展批量化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工作。正在开展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论证,旨在通过星地协同、智能网联、云端一体等技术创新,实现分米级分辨率和信息分钟级直达用户;已启动试验验证星研制,年底前将实施发射。面向商业化、定制化的大众应用需求,研制安全可靠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时空信息云服务系统等核心产品,以“航天+”推进卫星技术应用和新业态发展。同时,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等行业优势资源,发起设立了“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湖北省商业航天产业联盟”;联合成立了多个创新研发中心,共同积极推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服务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
报告提出构筑“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市场主导为着力点、以产业生态化为方向、各类要素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要坚持创新驱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能力。加快航天器低成本制造、智能自主管理、超低轨遥感技术、气象掩星探测和应用、新型航天动力技术等技术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以空间信息助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利用卫星数据在新型大众消费领域提供惠民服务。要坚持体系发展,激发集约协同发展动力。运用系统观念,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系统提升集航天器设计、制造、发射、测运控和应用于一体的体系化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以具有航天特质、区域特色的产业为牵引,以专精特新商业航天项目为支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航天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共建共享,形成要素资源配置合力。充分发挥科技、资金、人力等诸多要素作用,建立若干集团、省部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释放市场活力,加大金融投资要素支持。加大数据资源、设施设备的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
以重大项目牵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若干商业航天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实施,有力推动了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助推商业航天产业资源融合和快速发展,本届论坛现场发布了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天目气象探测星座、女娲星座、珞珈二号毫米波SAR遥感应用系统、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0)、四维地球遥感云服务平台、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等9项商业航天重大项目。
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打造,卫星轨道低于300公里,充分发挥超低轨距离近、延时低和路损小等优势,打造以“小而精、快而智、多而廉”为差异化特征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及其应用系统,在实现分米级精准“感”知、分钟级实时“传”输的同时,通过先进星载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进而孵化直连用户感、传、算一站式服务的新域新质空间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卫星直连大众用户的数字经济新业态。珞珈二号毫米波SAR遥感应用系统由武汉大学和航天科工二院23所联合研制,是国际首个星载Ka频段高分辨率SAR,是大范围、大比例尺遥感数据定期、快速、及时获取的“利器”,可全天时全天候对地面进行观测并获取高分辨率微波影像,服务自然资源调查、水资源监测、灾害预警预报等多个领域。
航天三江行云公司发布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该项目立足发展卫星数据应用产业,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模式,依托卫星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通导遥卫星数据汇聚、公共行业需求统筹、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一站式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计划2023年底上线服务,实现卫星数据服务向体系化、智能化转变,形成产业生态圈,做大产业规模,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助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助推湖北航天产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发布新一代卫星中台——“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5.0”,强化卫星应用价值创造,打造通导遥、天空地一体化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历时五年发展到5.0版本,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业务轻量化、协同化、社会化发展,大幅降低业务活动的专业门槛,推动业务活动“一键化”,支持服务按需供给,为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卫星资源数据要素服务。航天科工二院25所发布的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具有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检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海洋信息获取提供有力支持。
着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汇聚平台
论坛上,第一届“泰坦杯”全国大学生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大赛圆满结束并举办颁奖仪式。来自多所高校的35支队伍经过激烈竞争,10个获奖团队脱颖而出,在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专题开发等方向提出了一批新技术、新方向,充分彰显了我国大学生在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论坛同期举办固体运载与空天动力技术等6场专题活动,通过深化合作进一步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链,推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资源共享。
论坛期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了专题推介,并与11家企业现场签约。该基地由湖北省、武汉市与航天科工共同打造,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综合发展基地,重点发展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并辐射带动延伸产业发展。
国内外航天领域的领导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4个专题分论坛的研讨交流,围绕空间信息应用、先进卫星技术、航天运输系统、太空经济及生态发展等领域,共享新技术、交流新模式、前瞻新业态,为进一步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深度合作发挥积极作用。论坛同期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览,共有71家国内外企业和机构参展,集中展示商业航天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解决方案与前瞻部署。据悉,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化论坛,论坛高度契合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国际化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有效汇聚国内外商业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优势资源,全面展示产业的良好态势及丰硕成果,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本届论坛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