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无锡市政府举行《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深度解读无锡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国务院批复明确:无锡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无锡市副市长张立军介绍,《规划》基于无锡市资源禀赋条件,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6.9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4.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40.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95.51平方千米以内。
无锡市副市长张立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划》提出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促进环太湖地区城市、长江南北岸城市功能联动,加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小卉表示,本轮《规划》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编制的无锡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在无锡的细化落实。
无锡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席永清表示,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工商名城”一直是无锡最鲜明的标识,《规划》从产业布局、空间保障、存量用地盘活等方面全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
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落实全市“465”现代产业集群要求,推动产业空间向重要发展走廊集聚。结合全市产业布局结构以及各地产业功能特色,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全市产业用地总规模不少于60万亩,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环太湖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二是构建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为核心,构建“一带引领、多城联动、全域协同”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依托山水东路,充分发挥江南大学、702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打造与山水融为一体的山水科创核。结合湖湾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多元创新空间布局,强化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市域协同,统筹科技创新功能布局,形成科创空间集聚区,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三是促进产业空间优化焕新。加快产业园空间整治提升,推进布局分散、产出少、规模小的产业园及村镇工业集中区空间整合优化,鼓励在工业用地控制线范围内符合产业空间布局的低效工业用地,综合运用增容技改、混合利用、连片改造等路径实现产业焕新,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