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在1月28日(除夕)到2月4日(农历初七)期间采用的是AI主播播报,AI主播形象逼真,播报0失误率引发广泛关注。(2月10日《鲁中晨报》)

  AI主播替代真人,AI怎么看?我把问题抛给DeepSeek,并要求它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一个“乐观”的预测。聪明的DeepSeek态度毫不含糊,以《AI主播:真人主播的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为题作答,并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在第二点“真人主播的不可替代性”中,它把“独特的情感共鸣能力”视为真人主播的核心竞争力。一语中的,果然厉害。这让我想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仍能刷到的一起十几年前的“直播事故”——某省一位电视台女主播在播报大地震各地遇难人数时,念着念着逐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眼噙泪花,数度哽咽,几乎无法念完稿子……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仍然让人泪目、感人至深,何故?就因为一个“情”字。正因为有情、有义,才能引起共情、共鸣,真人主播的魅力一半来源于此。

  你也许会说,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AI主播拥有人类某些情感能力不是迟早的事吗?确实,人类的情感能力也是一种基于情商的、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AI的学习能力有目共睹,有朝一日,它拥有一定的情感能力并不稀奇。比如,当AI主播播出普天同庆或天灾人祸消息时,脸上挂出喜悦或悲伤的表情,应该不难办到。问题是,主播可以是AI,但受众不是,我们可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大活人,AI与真人毕竟不同,没有同类相从、同声相应的感情基础。因此,哪怕AI主播再投入,情感拿捏再到位,恐怕也做不到以情动人吧。这种情况会随着AI不断进化而发生颠覆性变化吗?在我看来,至少在人类基因没有彻底改写之前不容易实现。

  AI技术一日千里,人类越来越多的基础性、辅助性岗位被其替代乃大势所趋。但我还是希望,有一些工种还是留给人类自己干才好,人与人的交流有温度,人类的世界才让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