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开年即冲刺”——全市最大签约项目藏粤直流工程落户;动工产业项目占比八成;六大重点产业办公室育新能

  最是一年春光好,勤耕不辍迎丰年。

  蛇年第一季度,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便以满弦姿态冲刺“开门红”。全市“最大”签约项目——投资549亿的藏粤直流工程落户;开工“最实”CP组合——产业项目的数量、投资额占比近八成,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智造天团”;开年“最硬”惠企利好——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科技支行正式揭牌。

  蹚过四十载滔滔不绝,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更懂得勇立潮头的难能可贵。每个人心中生发一股干劲,每个人心中有了更多期许。

  这期许,见之于“三城一岛”跃升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见之于“12136”产业体系抢占制高制胜新赛道;见之于“科创特区”引领产业变革新趋势。

  抬望眼,骄阳似火,勇攀高峰冲锋号已于今朝吹响;看脚下,雄关漫道,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将锻造勇士荣光!

  以全方位新举措助产业体系鼎力攀高

  向高、向新、向未来——这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新春第一会”中立下新年新征程的奋斗座右铭。

  2月7日,广州黄埔召开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擂起构建全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催征鼓”,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大会现场发布了《关于打造“三城一岛”产业增长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等重磅政策,并揭牌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办公室。

  “没有产业就没有开发区的今天,更不会有开发区的明天。”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强调,该区将主动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找准坐标、当好领衔,切实将“三城一岛”打造成为广州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黄埔有哪些“战略之举、关键之为”?陈杰指出,黄埔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形成招商主力军“新队形”,探索重点产业办“新打法”,聚力打造五大“增长极”,挺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12136”,正是该区因地制宜、打开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门的密钥。具体包括“1”个总体要求,即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2”个主攻方向;“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6”个现代服务业。

  为站稳夯实“制造业立区”的基本盘,黄埔以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为动力之源,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

  对此,大会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例如培育一批100亿级、500亿级未来产业后备军,加快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年引进优质项目400个,完成600亿元工业投资,力争年内打造3-5个1000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超1000家企业持续开展技改、数改、绿改。

  以领衔奋发姿态谋产业版图向新图强

  锚定“探路先锋”“示范标兵”“动力引擎”“中坚骨干”的新定位新目标,高质量建设新型工业化智造强区。当天,广州开发区2025年第一季度动工签约仪式紧锣密鼓举办。

  现场共签约开工152个项目,总投资1471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营收)约1296亿元。当天开工的项目,有93个为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约581亿元,投资占开工项目总量近八成,预计达产产值(营收)约846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重点行业。

  聚势成群的经济地理空间,将赋能现代化产业更高质量与更大总量的竞争底气。该区以“三城一岛”为承载,打造产业空间高效联动的“增长极”。

  亮点逐个数去,优势擘成蓝图。知识城争取上升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增长极”;科学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大力发展新型显示、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增长极”;海丝城以东部中心建设为引领、以西区振兴为动力,做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时尚消费,打造新业态“增长极”;生物岛锚定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抢抓扩容机遇,构建生物岛“一岛多园”品牌矩阵,打造生命科学“增长极”。

  除了区域联动形成合力外,该区更打破时空边界,有效串联企业资源,加速科创“链式反应”。

  广州市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袁蝶影表示,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制造。该区目前集聚规上智能装备企业超300家,重点布局机器人企业超90家,装备产业产值规模超500亿元。下一步将打造区级“IP”,挖掘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同时也会推动开放一批应用场景,通过组织更多政策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等,发展走在前列的领军企业、带动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以一流营商环境促产业生态竞发增长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陈杰指出,要以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产业生态最好最优增长区。

  要与广大企业家“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承诺对企业“服务周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用好“埔企通”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热情服务,发挥新组建6个重点产业办的作用,包括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办公室,以实际行动真正让企业感到“放心”“暖心”“舒心”“开心”。

  出台四大惠企行动:“政策惠企”,以“新质生产力30条”为牵引,谋划推出“1+15+5”政策体系;“金融惠企”,统筹打造科技创新基金矩阵,规模超3000亿元,设立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规模50亿元;“环境惠企”,全力推进征拆“百日攻坚”行动、三大“交通主动脉”工程、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改造。“服务惠企”,持续擦亮“两提三到四心”服务品牌。

  “扎根二十载,我们与广州开发区共绘发展蓝图!”视源股份党委书记、首席战略资源官段宇动情说道,“自2005年落户以来,我们始终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同频共振。未来还将紧跟政府的谋划指引,从创业初期的设计制造加工开始,逐步加大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跨界融合领域的投入,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智造’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广州开发区充分发挥筹建合伙人机制作用,开展“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聚焦企业落地、动工、竣工、投产,打破常规流程大幅节省时间,为项目建设争时间、简流程,筹建服务效能创新出彩,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动工、竣工即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