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吉林的产业发展比作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木,可以发现,近年来,吉林老工业基地这片“丛林”有了诸多的新变化:传统产业的一些“老树”借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不断生出新芽;新兴产业的“新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茁壮成长、生机勃勃;通过积极营造环境,拉长产业链条,提供建设保障,产业的“生态圈”也正在不断优化。
这些新变化的背后,是吉林对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探索。如今,吉林更是鲜明地提出了“464”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等“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等“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等“四新设施”为建设保障,不断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吉林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老树发新芽:“数智赋能”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作为传统工业省份,吉林省曾生产出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袋化肥,形成了一汽、吉化、长客等知名的“国”字号大型企业。
吉林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让“老树发新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就是其中的代表。
杭州亚运会期间,身披“虹韵紫”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飞驰在杭州与多个协办城市之间。高效、快捷、稳定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赢得了“亚洲级”点赞。这组列车,就产自中车长客。
在中车长客的生产线上,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高级技师胡俊祥正在和同事们忙碌地进行着连接器的组装工作。
“制造飞机的铝合金材料,精密计算机装备,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运用到了轨道交通装备上。”从业20多年的胡俊祥,见证着长客制造到长客智造的发展历程。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这是我们的使命。‘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动车组、服务北京冬奥的智能动车组……一大批产品创新成果在中车长客问世。”中车长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锋说。
始建于1954年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长客,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含“新”量,厚植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储备,不仅瞄准国内市场,还推动产品走出去,为全世界制造轨道客车。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当前,中国一汽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全面加快在电动化方面的产品和研发布局,红旗等品牌全面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密集推出新产品,布局海内外市场。
中国一汽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两大关键领域,涉及核心基础技术将逐步推向市场。中国一汽还以数字化创新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明确“到2025年实现红旗品牌跻身豪华品牌第一阵营,奔腾品牌进入自主前列,解放品牌保持中重型卡车国内第一”的自主发展目标。
长春西南,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鳞次栉比,“汽车城”正发力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围绕长春市汽车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大发展机遇,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的决策部署。立足长春,带动全省,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汽车强省、制造强省。”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马毅说。
辽源纺织业有着100多年历史,每年35亿双棉袜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享有“中国棉袜之乡”的美誉。
在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的全球5G数字化织袜实验工厂内,204台数字化自动化一体机高速运转。不同于传统纺织工厂需要大量人力工作,这家工厂内,工作人员用手机软件就能操控数字化自动缝翻一体机、自动下板定型等智能化生产设备开展生产。
“通过手机,就能实时反馈订单、设计、生产、发货等情况,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副总经理张胜杰说。
吉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其中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5.1%和97.3%。吉林农业现代化,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
吉林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完善“吉农云”数字化平台,探索扩大农业领域数智化应用场景,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产业大数据专家组为合作社“量身定制”种植规划,备耕科学精准,种粮大户采用无人驾驶农机进行智能精准管理,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和遥感卫星打造多层、立体管控体系,种地变得精细又轻松……
新苗吐新绿:新兴业态茁壮生长
吉林瞄准新型业态,结合能源、材料、航天、旅游等发展场景,培育新兴业态,栽下了一棵又一棵“新苗”。
风大、日晒,一度被看作吉林西部的自然劣势,吉林省却紧抓绿色能源发展机遇,“无中生有”集聚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域,正着力做好“绿电”文章。
在查干湖畔的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里,采油设备忙碌地运行。与其他传统采油区不同,这个采油区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
“传统的原油开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特别是驱油过程,很依赖电力支持。‘零碳原油’生产时所消耗的电能等能源,全部产自清洁能源,从而实现了原油生产的零碳排放。”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贾雪峰说。
新能源不仅给传统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突破,更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落地吉林,百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打造“绿电”产业链。
在吉林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宽敞的车间里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风力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实现本地化生产。”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叶片厂总经理刘慧说。
最近的吉林大地已经被冰雪覆盖,不过在辽源市冰雪运动服装产业园,机器轰鸣、纱线飞梭,仍是一片热闹的场景,纺织工人正在全力赶制冰雪袜订单。过去两年多来,从这里外销的冰雪袜累计超过10万双。
近年来,吉林省在国内率先颁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冰雪产业的目标体系,率先在东北地区明晰了冰雪产业的发展方向。
“吉林正积极培育更多冰雪装备器材龙头企业,塑造吉林冰雪装备制造业完整产业生态。”吉林省贸促会副会长李建华说。
在吉林化纤集团的生产线上,同样是丝线飞舞,不同的是在这里的生产线上,雪白的原丝最终将化身为黑色的碳纤维。
新材料是吉林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优势产业之一。2023年,吉林出台的《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版)》,同时组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开展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合作交流会,为碳纤维产业发展汇聚信心。
“今年1至10月份,企业所生产的碳纤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特别是大丝束替代进口效果明显。”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预计到2025年底,吉林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丛林展新机:做优化“生态圈”
吉林省着力加强企业聚集,释放磁场效应,产业要素加速回归,老工业基地正加速重现昔日辉煌。
在长春路通轨道车辆配套装备有限公司厂区内,一组组“模块化”生产的列车组件,很快将“搭上”中车长客生产的高铁列车,以“中国速度”驰骋世界。
通过积极沟通,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已在长春市绿园区建设二氧化碳空调生产基地项目,吉林还积极推动中车长客所有外埠供应商在长春成立子公司,提升本地配套率,促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式发展。
作为奥迪在华加速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在长春加速建设。统计数据显示,这个项目2023年招标的333个类别配套项目中,长春市相关企业的承接率已经从上一年的32%提升至71%。
中国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公司等龙头企业,加速利用吉林省内产能安排生产,进一步扩大在汽车、碳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本地生产规模。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吉林锚定人才强省的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落实人才政策,制定出台了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吉享卡服务和柔性引才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相关工作细则,初步构建了“1+N”的人才政策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吉林省高级职称人才已实现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过去三年“吉人回乡”创业创新人数达到46.4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规模连续三年快速增长。
依托人才支持,吉林省加紧产业创新。
吉林省正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在光刻机、车规级芯片、传感器等领域攻克核心技术。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同时,同时栽下一棵棵新产业之树,围绕“464”格局,吉林加紧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科学布局,加速培育产业“森林”,以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褚晓亮 马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