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的稳定性、政策的及时性,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经济发展基础才会更牢固、动能才会更强劲。激活市场上最广泛的创新“细胞”,鼓励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与宏观战略相吻合的轨道,中国经济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市场监管总局积极开展信用修复服务工作,依法解除各类经营主体在招投标、投融资、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限制;全国总工会试点职工创业项目,将扶持1万家小微企业上马;新版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发布,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真切传导至每个经营主体……时近年底,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密集推出,引发广泛关注和点赞。

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硬道理。回望这一年,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扛住了重重考验,在波动性明显加大的情况下逐步向好。而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亿万经营主体拔节生长则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1亿户,较2022年底增长6.7%。与之同时,经营主体结构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比如,第三产业企业占比持续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新设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网络直播、微商电商、新媒体等新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广大经营主体攻坚克难、释放出强大生机活力,正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

“春江水暖鸭先知。”经营主体是环境“冷暖”最直接的感受者。据制度经济学基本观点,制度是启动效率的关键。优化营商环境,拼资源、拼政策之外,更要在制度创新基础上,拼服务、拼信用、拼法治,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这一年,从“民营经济31条”,到“吸引外商投资24条”,从破除“隐形壁垒”,到做到“无事不扰”……充足的制度供给给经营主体发展以鲜明的确定性,但一些长期存在的不利因素仍时有显现:比如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渠道不足,金额小、期限短、利率高,“卷帘门”“玻璃门”不同程度存在等等。瞄准现实课题,以制度的稳定性、政策的及时性,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经济发展基础才会更牢固、动能才会更强劲。

市场经济波涛汹涌,有风有雨是常态。对经营主体来说,发展的信心来自外部环境的指引保障,更离不开自身本领的增强过硬。回顾过往,经营主体“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眼下,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红利”逐步让位于“创新红利”。激活市场上最广泛的创新“细胞”,鼓励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与宏观战略相吻合的轨道,中国经济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当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疲弱,全球市场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但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尤其是不少产业面临着新增的、急需破题的“卡脖子”环节,诸多高端产业正面临缩小“技术代差”的关键一跃。帮助企业强健筋骨、苦练内功,促进诸多行业突破转型攻坚期,有必要打造更加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市场的“磁力”。一份针对在华欧盟企业的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企业愿意在中国增加研发投入,就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富于创新的科研人员以及能够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应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经营主体“用脚投票”,当更多顶尖企业在东方热土上充分交流碰撞,积极参与高端产业链的打造和创新链的升级,中国市场也将持续迸发活力。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活动日前揭晓,今年的年度字词分别为“振”与“高质量发展”。这组字词,未尝不是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长路有险夷,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面对挑战时不失本心、遭遇风雨时行而不辍,就当得起一个“振”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持续活跃经营主体,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难题,用制度的确定性提振各方应对不确定性的信心,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