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要准确把握首都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我们首先必须牢牢把握首都发展战略定位。

一、城市特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北京的发展指明方向。从理论层面,我们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城市的特点进行辨析。比如,北京既有作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特点,也有作为特大城市或作为首都的独特之处。

第一,城乡差异。城市是人类居住地的一种形态,即城市是在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类集中生活的高密度地区,这同人口密度较低的广大农村地区是有区别的。从产业结构上看,城市的主要生产部门是非农业部门,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是不同种类人群的聚集地。不同种类包括职业、价值观、宗教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比农民会受到更多社会组织的约束,因此城市生活样式具有一种组织化的共同体性质。城市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是发生在地表的一定空间上的区域现象。因此,研究城市时,划分城市界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第二,从社会网络看城市功能定位。社会是一张巨大且边界不清晰、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城市是整个社会网络的节点,乡村则是微型节点,千家万户是网络的末梢。首都北京是一个连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大节点。

第三,城市功能的叠加及其外溢和互渗。城市有很多组织、很多功能,比如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等。举个例子,一条地铁修通后,地铁沿线的住房就会升值。这些叠加的机构及其功能带来的资本在一定地域沉淀,并时刻处于外溢和互渗的状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功能在外溢和互渗的过程中会得到正面积极的反馈,有些则会产生负面效益。

第四,城市空间及其承载物的产权关系。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乡村,庄稼地上的作物独占这一空间。在城市中,城市空间是叠加的,有时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是瞬间完成的。比如,汽车驶过马路,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一城市空间进行使用。所以,城市空间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城市空间叠加的层级越多,功能外溢和互渗的效果越好,城市整体功能越能凸显出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论述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政治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所有的首都都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文化中心。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诸多世界文化遗产。胡同、京剧等都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国际交往中心。这一定位与前两者关系密切。北京每年都会承接各类国际活动,是人员进出频繁的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云集了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明显,已经具备了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未来,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落脚点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未来规划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虽然北京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具有大城市的显著优势,但我们也要尽量降低“城市病”带来的弊端,打造更为宜居的首都。

三、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政治中心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全力做好政治中心的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为中央政务提供良好条件。中央政务环境要改善,核心区的人口、商业、旅游密度要逐步下降。

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要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做好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这篇大文章。北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要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要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从四个方面实现深刻转型: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尹志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开启首都现代化建设新航程》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