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题:金融如何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是浇灌优秀科学技术开花结果的“活水”。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与会嘉宾就“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热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构建与产业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助力企业融资超1.2万亿元,推出“中试险+研发贷”“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金融赋能作用不断增强。
在北京市构建的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中,金融同样是重要保障要素。北京市副市长靳伟在论坛上介绍,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VC/PE的投资金额达1038亿元,同比增长19.4%;A+轮及以前轮次的早期投资事件同比增长51%;北京全市存量科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45%。
不断探索完善服务模式,银行业也在发力。“在企业静态经营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关注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社会认可、行业地位等动态经营行为,多维度评价企业的科技含量。”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介绍,交行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技术,精准研判企业需求,事先为企业核算出授信预额度,实现主动送“贷”上门,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
与会嘉宾认为,生产力的重大跃升源自科技革命、兴于产业革命,得益于金融推动。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还存在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行业内“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服务水平不够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建议,强化产品创新,形成全链条金融服务精准配置和支持,特别是针对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等环节开发金融工具和服务。
“全球科技竞争需要更高质量的金融赋能支持。”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苏华认为,革命性的“硬科技”创新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金融要进行接续式赋能。作为地方国资企业,将努力挖掘技术革命性突破和新赛道培育机遇,耐心陪伴、全程助力企业由“微小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们将着力实现丰富多元的服务业态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促进技术源头和市场需求对接,金融供给和产业发展适配。”张云明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强机制、育主体、建平台、优生态,持续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