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9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我们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何强调中国特色?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工业体系改革,但各国推进工业体系改革的目的和方式各不相同。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各国基于本国国情,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工业发展模式,中国也不例外。

  美国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美国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美国工业早已出现空心化,故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重整、复兴美国制造业。而在实现路径上,美国的做法是以政府补贴、技术强制、贸易制裁等手段来实现高端制造业回流。高端制造、先进制造具有较高的产业附加值,美国试图通过引导高端、先进制造业回流来提振美国就业,这些产业较高的利润率也能更好覆盖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但从结果看,美国的“再工业化”成效并不明显。实施近十年,美国掉入了高通胀泥潭不能自拔。

  德国在2013年提出“工业4.0”。历史上,德国是传统制造强国,德国推出“工业4.0”的目标是对工业进行深层技术改造。由于之前数次工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驱动,德国深信技术融合能够推动工业发展,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德国“工业4.0”有显著优势,相比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德国有很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但德国“工业4.0”也存在局限性,那就是其过度聚焦生产端技术改造,而忽视了需求端,德国企业适应市场方面反应迟缓。例如,2023年中国锂电池车在欧盟大受欢迎,德国BBA(奔驰、宝马、奥迪)造车巨头在内燃机时代的技术积累优势不再,却又错过了锂电池车的技术、规模积累期。

  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同于美国“再工业化”,其以自身创新动力为基础。中国新型工业化也不同于德国“工业4.0”,中国企业不局限于技术突破,而是通过知识化、数智化、全球化、生态化等方式来增强中国工业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三大特点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什么?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

  其一,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数智化带动的工业化。数字赋能、数实融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新型工业化不仅需要数字信息技术对工业制造环节的赋能,也需要通过消费互联网来感知客户需求,并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中国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规模庞大,而平台企业不仅拥有数字技术,还拥有用户流量和数据。通过流量和数据资源赋能工业企业,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工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节能减排目标。人类工业化发展伴随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更低能耗、更高能效的工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这既是为了保护生态,同时也代表新的商机。例如,2023年我国出口产品增长最快的是“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无不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解决的是全球能源短缺的难题,这很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核。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中国工业找到了新发展机遇。

  其三,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发挥我国人才优势的工业化。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退,也面临人工成本上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工业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高端制造替代低端制造,中国工业企业也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进发。尽管美欧通过技术封锁来遏制中国技术进步,但中国工业企业还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究其根本,“人口红利”虽消退,但中国“工程师红利”尚在。而“工程师红利”受益于我国产教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拥有知识基础的大学生在工厂车间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稍加雕琢,就能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中国工业在技术和工艺上无往不利。所以,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产教融合上的工业化。

  当然,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止以上三点。近年来,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已经初见成效。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我国在通信、锂电池、锂电车、光伏、风电、造船、大飞机、航天、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在政策支持引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必将成为现实,中国工业也必将成为全球领头羊。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