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呈现良好态势得益于哪些因素?当前形势下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王秀东(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今年上半年,我国夏粮实现丰收、畜牧业发展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13万亩,比2022年增加117.8万亩,增长0.3%,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夏粮生产在收获时期尽管遭遇到“烂场雨”的不利影响,但仍然实现丰收,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猪牛羊禽肉产量4682万吨,同比增加164万吨,增长3.6%。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4%,总体保持平稳。

  今年以来,各方面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农业发展呈良好态势。这一方面源于农业支持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的不断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源于农业科技与机械装备快速发展。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自主选育作物品种面积占比超95%、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03%、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达76.9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为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

  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从长期来看,为满足国内粮食多元化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国内粮食供给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粮食供给韧性,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粮食贸易满足国内粮食的多元化需求,调节国内粮食紧缺品种。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节粮减损等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供给数量与质量。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增长的粮食需求矛盾下,需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应深化藏粮于地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扩面积也要保质量,同时压紧压实管护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持续提质增效。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补齐农田灌溉、排涝、抗旱等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在有限的耕地和水资源双重约束下,要深化藏粮于技战略,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快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农机装备卡脖子技术,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四是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布局优化、便捷配套的粮食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和枢纽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全面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及市场设施现代化装备、智慧化升级。提升粮油应急供应能力,建设一批区域性骨干粮油应急配送中心、成品粮批发市场,提高突发事件发生时粮油的应急供给、调运、配送能力。

  工业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上半年工业发展受哪些利好因素影响?未来应重点关注哪些方向?

  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4.4%,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呈现恢复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国内消费需求回暖。二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增长7.6%,高于去年同期6.8个百分点,是2022年以来最高的季度累计增速。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

  新动能行业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同比增长4.2%,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3.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7%。“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1.6%。

  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5G工厂“百千万”行动已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钢铁等12个重点行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产品质量,更好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复苏。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9%,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5.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0.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8.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4%。

  政策效果显现。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稳定投资、促进出口、利用外资、能源和用地保障、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政策,对于工业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低迷的世界经济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接下来应针对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重点发力,同时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是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工业增长,包括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保障能源、土地等要素供应,稳住传统产业增速。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升级。加强能够在未来带动工业增长的新动能培育,包括加大新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对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场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各行业绿色发展和数智化转型。

  二是提振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通过培育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采取消费品下乡、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健康运动等领域产品的国内消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消费不断升级给我国生产设备、中间品制造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继续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

  三是扩大有效投资与高质量利用外资相结合。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通过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吸引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我国产业链短板环节、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领域。

  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如何夯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

  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8%。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恢复,再加上去年同期收入增长基数较低,使得上半年居民收入名义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8个百分点。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6357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0551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这主要是近年来宏观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接连推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初见成效,促进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是构成整体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30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8%,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接触型服务业快速恢复,使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近郊游和农家乐持续升温等,使农民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引致经营净收入增速继续回升。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带动农村居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这在一定程度稳定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分别为5.4%和7.8%,全国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为6.5%,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约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会继续提高居民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特别是其中劳动工资报酬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提升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

  也应看到,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可能会对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下一阶段要锚定民生发展目标,把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作为核心目标,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措施,鼓励农民以地为本、以地为业,坚持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工业化道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置换方式创新,推动土地通过市场化变现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升值收益。

  二是拓宽直接投资渠道,普惠式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构建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风险结构异质化、资产存量组合化的理财平台。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建立新股上市时分红事项提示制度,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回报,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三是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大扩岗稳岗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居民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吸纳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创业,消除同工不同酬现象,稳定增加劳动收入。支持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以创业就业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消费主引擎作用显著

  上半年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下阶段如何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王蕴(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今年上半年,消费总体保持较快恢复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2%,较一季度提高10.6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显著,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费增速基本保持稳中有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从月度环比增速看,平均达到0.4%,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表明消费增长基本回归正常轨道。从城乡消费市场来看,上半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4%,基本实现同步快速恢复。

  随着线下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和创新,餐饮、旅游等接触型聚集型消费需求较快释放。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较一季度加快7.5个百分点,达2019年同期的114.3%。旅游消费持续释放,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9%和95.9%。

  新型消费的增长拉动作用持续显现。以网络购物、“互联网+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消费成为带动消费扩大的新动能。今年以来,网上零售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上升至26.6%。“618”期间,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实现了超预期的两位数增长。据估算,网上零售等新型消费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消费向好带动供给持续恢复。在服务性消费加速恢复带动下,服务业恢复向好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亮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六个月位于较高景气水平,其中,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等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以上;综合PMI产出指数持续位于景气区间内,表明供给总体延续扩张态势。

  上半年消费恢复向好态势为全年消费较快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要采取更有力措施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大宗消费。落实以引导使用为重点的汽车消费管理政策;统筹推进住房购买和改造提升,引导商业银行优化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支持绿色家电更新升级,开展绿色家电下乡、节能家电积分换购或置换补贴等政策。

  二是着力释放服务性消费增长潜力。以更好适应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重点,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优化节假日制度设计,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三是着力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加强高端消费品品质认证制度供给。适应国货消费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商标注册管理制度等。

  四是着力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经营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自觉性,完善消费者和社会监督评价机制,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等。

  外贸促稳提质动力足

  上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稳中提质,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福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全球经济下滑、外贸面临外需不足的形势下,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1%,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这不仅得益于我国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也得益于以下动力支撑外贸发展。

  一是形成外贸供给新动力。围绕经营主体、平台和产品等,不断开拓外贸供给新源头。在外贸主体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8.9%,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6.8个百分点,推动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外贸的比重提升至52.7%。在外贸发展平台上,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进出口分别增长8.6%和26.4%,充分发挥在稳外贸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在外贸产品上,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培育新动力,上半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出口增长分别为0.7%、0.4%,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3%。

  二是正在形成以创新为重要特征支撑外贸发展的系统动力。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大幅高于我国整体出口增长水平,成为我国出口新增长点和新亮点。这不仅反映我国出口结构在升级,也反映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一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更反映了支撑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背后的比较优势变化。

  三是积极培育外贸需求新动力。从增速看,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从占比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我国外贸的比重从2013年的约25%,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0%以上。至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重要的外贸合作伙伴、外贸重要增长点,也是稳外贸的重要支撑。

  四是持续打造贸易通道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欧班列加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贸易通道。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0%;我国以铁路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3.8%、63.6%。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放缓,外需不足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但我国经济运行恢复向好,稳外贸优结构政策、扩大开放红利效应持续释放,以及长期积累的外贸竞争力和正在形成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为我国下半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