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京津冀这样的区域空间结构,来进行优化城市布局;提到了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同时在体制机制方面强调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和体制机制创新。京津冀三地按照《纲要》来推进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各地都在行动。 

《纲要》指出了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有四个方面: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初心,其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 

《纲要》同样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北京的功能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一、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推动我国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构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的基本框架。“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二、致力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根据北京市的战略定位,北京将按照疏解对象重点疏解以下四类非首都功能: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疏解区域有向中心城区以外但局限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和向北京市域以外的地区疏解两种,疏解方式也分为分散疏解和集中疏解,雄安新区是作为北京市域外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配合北京城市内空间重组,在更大空间尺度上,重新配置首都职能,实现北京过度集中的城市职能的合理分散。北京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应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重点疏解和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将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产业功能向郊区及周边地区转移(市域转移与区域转移),带动区域功能格局的整体优化。

三、着力推进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协同

(一)交通一体化 

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二)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产业升级转移 

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是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综上所述,解决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大城市病”问题,应努力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就是要通过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领域应率先协同。交通实现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产业升级应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雄安新区将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发挥重大作用;应全力打造宜居城市(新区)、创新城市(新区);应全力促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三省市的功能定位,优化了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布局,有利于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的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表述,说明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任务已经完成,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拉开帷幕,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实质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阶段。

(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