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起发展综合研究”等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史前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史前文化能否借助“文创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研究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史前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路径对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史前文化产业的转化路径可立足于三个核心:文化黏结提供设计再创、数字文创赋予再生途径、多场景推广推动文产效益。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转换和发展,取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
  文化黏结提供设计再创
  在文化产业转化环节中要实施“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史前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地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地域”不只是空间的维度,它还有时间的维度,放在中国万年前史前时期延伸到当下历史时期的时间轴上,因此一个地域所挖掘的地域文化符号可以与多种概念文化产生文化联结,比如将史前文化与器物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文化等进行深层次元素的联结。形式化和类比化的产品是比较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做文创不仅仅只是利用传统文化浮于表面的标志来印刷产品,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如今时代主题相结合,避免过多的产品同质化。好的文创产品能不断加强人民对史前文化的认识,还能建立我们对中华民族从地缘到精神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数字文创赋予再生途径
  古韵新声,史前文化也能进军元世纪。调研发现,对于目前已有史前文化产品或服务,大多数都具有公益产品的特质,相关博物馆也并不以产出和售卖文创产品盈利为目的,因此文化传播和经济价值难以均衡。从生产角度看,史前文化可以与新兴数字技术融合,史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其他相关新兴产业相互联动,使之延伸原有的产业链,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特质。充分健全的产业链不仅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将史前文化深入人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必须加快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了更好地为史前文化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大数据分析、数理模型等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构建数字经济理论框架,研发出史前文化数据库作为示范,带动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阐释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指导数字经济治理实践,并为其他文化产业数字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多场景推广推动文产效益
  由于史前文化独有的文明基因和地域性,在史前文化产业具有多场景推广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与旅游结合开发的方向上,比如可以对还没有产品化的地方文化资源(如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名人、重要历史事件),增加旅游活动产品的文化深度,同时不断拓展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衍生消费,从而实现史前文化消费市场与旅游消费市场的兼顾;产教融合新形态上,各地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基地陆续投入使用,数创企业入驻开展座谈,就史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产教融合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研学活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把乡村优质史前文化资源做成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赋能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火乡村旅游,也能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立足全球市场,出口中国式设计,史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满足国内需求,更应立足于全球市场,研究国际市场的表达方式和消费习惯,制订国际化引导政策,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自主活力,传播中国价值的文化输出。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已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共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探索史前文化文创产业的现代发展之路,以文创促传播,以文创促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共促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奉献青春力量。(任语嫣 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