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黄金市场风云变幻。黄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逼近3000美元/盎司高位,近期国际金价持续高位震荡。

  黄金价格屡创新高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或崩坏?未来走势将如何?当前是合适的购入时机吗?在《中国经营报》触角“零观财经”栏目,《中国经营报》记者对话浙商期货首席分析师田联丰。

  田联丰表示,在传统分析框架中,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美债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美元上涨,黄金下跌。然而,在过去一年,无论美元或美债收益率如何变动,黄金价格却持续走高。这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全球变革,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还包括政治、地缘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种大范围的变革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黄金的避险和保值属性依然受到市场青睐,未来继续刷新历史高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全球金融体系失衡

  《中国经营报》:当前黄金价格屡创新高,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或崩坏?

  田联丰:黄金价格的分析通常从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两个维度展开。然而,近年来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能不仅仅是由传统因素推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全球金融秩序的失衡甚至崩坏有关。

  早在多年以前,时任中国央行行长的周小川曾提出,当前货币体系属于信用货币体系,该体系自“二战”后运行至今,已显现诸多弊端,甚至可以说已经过时。因此,学界提出了重构新货币体系的设想。换言之,现行的信用货币体系正面临失衡或崩坏的风险,这一趋势确实存在。

  然而,新旧货币体系的转换需要较长时间。在新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仍以现有信用货币体系计价的黄金,相较其他资产,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正是近年来黄金价格持续上涨的核心原因之一。传统分析框架通常基于黄金的金融属性,认为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美债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美元上涨,黄金下跌;美债收益率上升,黄金亦承压。然而,在过去一年,无论美元或美债收益率如何变动,黄金价格却持续走高。黄金价格的强势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正处于失衡甚至崩坏的边缘?是否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秩序?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美元信用货币体系会崩坏?

  田联丰:其实,美元信用货币体系的弊端在2008年以前虽然已存在,但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才彻底暴露,并引发全球市场的广泛担忧。

  次贷危机发生在2008年,当时正值中国的“十一”长假。此次危机引发了两件极具代表性的事件:

  第一,美国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QE)。当时美国政府推出了1.1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具体金额或有误差)。所谓量化宽松,本质上是美联储凭空创造货币并投放市场,这反映出信用货币体系的核心特征——货币的价值仅依赖于国家信用,而非任何实物支撑。

  追溯历史,在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可兑换一盎司黄金。然而,由于全球各国纷纷以美元换取黄金,美国最终在黄金支付上“违约”,导致这一体系瓦解。自此,全球货币体系彻底转向纯信用货币模式,货币不再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而仅依赖国家信用。

  在2008年之前,这套体系运作尚未出现明显问题。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国家信用迅速下降,量化宽松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信用基础。这一现象使市场开始质疑信用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第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次贷危机蔓延至欧洲,导致“欧猪五国”(PIGS,包括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深陷债务困境。其中,希腊受冲击最为严重,最终发生主权债务违约,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尽管普通投资者可能未能洞察危机背后的本质,但金融市场中的专业投资者深知根源所在——信用货币体系本身存在风险,而主权债务违约正是信用体系信任崩塌的体现。即便是普通投资者,在目睹希腊债务违约后,也对信用货币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

  相比之下,黄金作为实物资产,其价值无须依赖信用背书,且难以作假。因此,在信用货币体系受挫的背景下,黄金因其“天然货币”属性,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对冲信用体系不稳定性的首选资产。这正是2008年后,黄金受到市场高度青睐的根本原因。

  黄金避险和保值属性凸显

  《中国经营报》:近期黄金价格上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博弈有何关联?

  田联丰: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舞台上逐步壮大,尤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使其与欧洲的合作加深。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措施也随之加强,从贸易战到加征关税,明显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以前的全球大国博弈主要是美国与俄罗斯、中国之间的对抗,但如今美国的策略有所变化。它不仅与邻国产生矛盾,甚至对加拿大、墨西哥和欧洲等盟友展开极限施压。美国似乎不再区分盟友与对手,其核心目标可能是将全球其他国家纳入其影响范围,特别是在遏制中国方面。

  欧洲目前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既依赖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又希望避免被其“殖民化”。近年,欧洲主要经济体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政局出现动荡,右翼势力崛起,但与此同时,欧洲的主权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尽管当前行动有限,但关于欧洲自主性和主权的讨论越来越多。

  全球秩序的重构是一个深刻的变革,期望能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全球合作意识强的政治家,而非仅关注短期利益的政客。从汇率体系的角度来看,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增加黄金储备,而西方发达国家,如欧洲,尚未开始增加黄金储备。欧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具备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领导人,导致其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全球博弈的演变可能进一步增加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冲击的风险,促使它们继续增强黄金储备,从而提升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在历史上,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曾预示过哪些重大经济事件或危机?

  田联丰:黄金价格的大幅波动通常与重大经济事件密切相关。回顾历史,有几次关键事件推动了黄金价格的剧烈变化: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推高通胀,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受青睐,价格上涨超过7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价格不再固定,美元贬值也推动了金价上涨。20世纪80年代美元贬值与《广场协议》。美元贬值和《广场协议》推动了黄金价格上涨,因为美元贬值通常伴随着黄金上涨。 20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加息。为控制通胀,美联储加息使得黄金的吸引力下降,黄金价格暴跌58.2%。2008年次贷危机与黄金回调。次贷危机初期,黄金价格一度回调近30%,但随后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金价反弹。2012—2015年经济复苏与黄金下跌。全球经济复苏后,投资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黄金需求下降,金价回调近40%。

  当前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全球变革,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还包括政治、地缘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种大范围的变革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黄金的避险和保值属性依然受到市场青睐,未来继续刷新历史高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把握市场大跌下的买入机会

  《中国经营报》: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你有哪些投资黄金的建议?

  田联丰:在投资黄金时,我们一直建议投资者避免盲目追涨。近期,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许多投资者,尤其是大妈群体,涌向市场购买黄金,形成了长队。这种跟风式的抢购行为可能会带来风险。

  尽管黄金作为天然货币的安全资产依然值得投资,但在价格持续上涨时应保持谨慎,等待合适的买入时机。历史上,黄金价格曾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下跌了约30%,尽管跌幅较其他资产小,但也表明黄金并非永远不会回调。如果美国发生债务违约,必然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从而影响黄金价格。因此,当市场出现大跌时,可能是较好的买入机会,而在黄金价格持续上涨时则应保持警惕。

  在投资黄金时,风险防控至关重要。首先,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跟风,尤其是在黄金价格大幅波动时。其次,黄金市场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诈骗,投资者应选择信誉良好的机构购买黄金。很多投资者倾向于购买黄金饰品,但饰品的加工费用高,溢价严重,不如直接购买金条。此外,投资者应避免一窝蜂的追涨行为,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