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作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全面认识新发展格局,尤其是要弄清楚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1.全面认识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格局。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这种新发展格局必然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立足新发展阶段,主要是立足实现《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包括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得到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等,以及“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判断,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核心,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新发展格局是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发展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着,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面对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以及我国继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完全有必要并且有能力改变在以往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经济循环的比例、结构和重点,构建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2.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逻辑关系
在不同国家的经济循环体系中,由于参与国际循环的比重和要素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循环体系,有的以国内循环为主,有的以国际循环为主,有的则是国内国际循环比重相当、二者相互促进。为了便于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经济循环体系抽象为国内循环体系、国际循环体系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所谓国内循环体系,就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是在国内进行的经济循环体系,这是一种完全封闭的经济体系,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其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无法发挥比较优势,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率低下。
纯粹的国际循环体系是不存在的。经济学界曾一度提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指的是原材料采购在国外、产品销售在国外、生产加工在国内的经济循环体系。这种经济循环体系虽然符合所谓“国际分工”的原则,有一定的效率,但由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路途遥远,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造成物流成本高、风险不可控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经济循环体系只适合那种国家规模小、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的国家。
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就是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外贸依存度水平都比较高的经济循环体系。这种经济循环体系适合那些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经济体系比较完整,并且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这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不可能重新回到改革开放前那种封闭的只强调国内循环的经济体系,也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早期“两头在外”的方式,而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符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3.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首先必须畅通国内大循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都与畅通国内大循环密切相关。为此,不仅要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而且还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循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链,补齐供应链和产业链中的短板,促进经济体系的快速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扩大消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就扩大居民的生活消费来说,要把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需求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契合度。生产消费是一种中间消费,它一方面影响甚至决定着最终消费,另一方面还影响甚至决定着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畅通,从而影响经济体系的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严厉打击和惩罚各种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继续深化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涉及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和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清、亲”政商关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企业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照章纳税。
4.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重点把握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按照《规划建议》的部署,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继续高举经济全球化的旗帜,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也有利于丝路沿线各国及更多国家共享中国发展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规划建议》提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这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实现投融资的责权利结合;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保障投资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只有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所谓产业链,是各产业内部基于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产业链条,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体结构。所谓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由于供求关系形成的连接链条。供应链是产业链的基础,产业链是供应链的综合与发展。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必须牢牢掌握关键行业的投资控股权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这就要求实现龙头企业的自主可控,再通过龙头企业实现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构建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体系呈现出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国际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这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如何根据国内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陆运、海运、空运在内的立体化国际物流大通道,是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中欧班列是一个典范,我国不少地区也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作出努力,这需要相关国家的密切合作和协同运作。
(作者:周绍朋,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