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球“双领先”,发展改革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注重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特别是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及时作出“六稳”部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更趋成熟。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适时及时出台和实施跨周期或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做好宏观政策预研储备和政策评估,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宏观经济部门会商等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妥善化解外部冲击影响,保持经济大盘稳定。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持续优化。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五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注重从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发挥预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国土绿化面积、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更好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在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下,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2013年至2021年的9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5%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显著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51美元,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9年来累计1.3亿人,即使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贸易规模从2012年的3.8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超过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2021年底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逐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2.7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76%,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021年的2.44%;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自立自强成果持续涌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大型客机C919顺利试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面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总体布局基本成型。成功举办8届“双创活动周”,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提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数西算”工程有序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网民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稳居世界第一。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失衡、经济循环受阻等问题,我国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铁路密布、公路成网、大桥巍峨、信息畅通,天涯成咫尺,天堑变通途。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7%的县城,5G终端用户达5亿户。区域发展成就辉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分工合理的一体化格局逐渐成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等领域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均通了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放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19+2”城市群格局基本建成,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面对环境问题累积显现、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扭转。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5%;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国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断强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定型。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人心、成果丰硕。目前,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200余份,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欧班列继续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截至2021年底累计开行超过4.8万列,运送货物443.2万标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我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使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过持续努力,近千万生活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穷山僻壤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到6.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到3.08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4亿多人,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9亿人,参保率超过9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有力有效。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粮食产供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不断夯实,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41亿吨标准煤,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链强链、补链延链,我国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势显著提升。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汇聚强大精神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综合国力稳步增强积累雄厚物质基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形成坚强支撑,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市场活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培育强大动力,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何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