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连发两则公告,披露2月开展了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和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2月28日,央行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月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别为3个月(91天)9000亿元、6个月(182天)5000亿元。

  当天,央行还发布公告称,2月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央行连续两个月暂停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央行此前于1月27日公告称,该月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买断式逆回购创设以来最小单月投放

  由于2月有8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这意味着当月央行对到期的买断式逆回购全额续作,并加量操作1000亿元该期限买断式逆回购。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买断式逆回购方面,本次操作1.4万亿元,而有8000亿元到期,因此实际净投放规模为6000亿元,是这项工具被创设以来的最小单月投放。此外,2月MLF(中期借贷便利)实现了200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2月中长期流动性的实际投放仅为4000亿元,央行对冲资金收紧的力度相对有限。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以买断式逆回购替换MLF的过程还在延续。

  2024年四季度以来,央行通过每月开展的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操作,在推动MLF余额持续下降的同时,保障了市场流动性充足充裕。

  王青称,3月将有3870亿元MLF到期,预计央行将会继续缩量续作,降低MLF余额规模,淡化MLF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本次买断式逆回购相当于为下月替换MLF而提前向市场释放中期流动性,这是2024年10月以来的基本操作模式。

  在王青看来,当前央行仍在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并以此支持银行信贷投放和政府债券发行。这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特别是在近期受同业存款新规影响,部分同业存款较大规模流出银行体系,市场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整体上看,当前央行市场流动性管理具有“放长收短”的特征。

  未恢复国债买入操作

  国债买卖方面,央行自1月起暂停国债买入操作,2月也并未恢复。从发行和净融资的角度来看,2月国债共发行9776亿元,净融资4185亿元,略低于1月的水平。

  明明分析,考虑到1月央行暂停国债买入公告中提及原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国债供不应求,以2月供给量看仍然符合这一原因。

  王青表示,央行继续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表明当前政策的一个重点仍是遏制长债收益率过快下行势头,控制可能由此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同时保留必要的政策空间。可以看到,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行,显示包括连续两个月暂停国债买入操作、短端市场流动性适度收紧等在内的措施正在取得一定效果。

  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下,央行流动性投放渠道更加多样,在淡化MLF作用的同时,强化多工具协同。其中,国债买卖操作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别在2024年8月、10月落地。

  明明预计,央行松取向、稳操作模式仍将延续。尽管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对于降息降准工具,以及维持流动性充裕等表述积极,但今年2月流动性操作整体稳健,央行兼顾汇率、国债收益率曲线等目标,在公开市场操作层面相对收敛,而买断式逆回购力度也不及以往。展望后续,美联储降息周期暂缓环境下中美利差对我国汇率的长期影响预计仍是央行的主要关注点,相对稳健的货币投放模式或成为常态,资金紧平衡的格局短期也可能延续。

  王青判断,待后期长债收益率回到合理水平附近,政府债券市场供求平衡恢复后,央行将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