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证转债指数刷新近两年半以来新高 相关产品表现亮眼

  中国基金报记者曹雯璟

  蛇年以来,转债市场回暖明显,中证转债指数刷新近两年半以来新高,与此同时,相关基金产品也表现亮眼。

  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未来权益市场总体向好趋势不变,转债依旧是稳健投资者追求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方向,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关注科技、红利、高YTM相关转债标的

中证转债指数刷新近两年半以来新高

  随着近期A股市场震荡攀升,可转债市场持续回暖。2月13日,中证转债指数一度拉升至428.82点,刷新2022年8月下旬以来纪录。拉长时间来看,中证转债指数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一路攀升,截至2月14日,该指数的累计涨幅达到17.55%。

  受益于转债市场的持续强势表现,相关基金产品也表现亮眼。截至2月14日,自去年“9·24”行情以来,黄波管理的光大添益A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高达32.39%,紧随其后的是何家琪管理的华夏可转债增强A,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高达29.62%。此外,东方可转债A、中银转债增强A、博时转债增强A、交银可转债A、招商安瑞进取A等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均在26%以上。

  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固收多策略投资部总监黄波表示,转债近期上涨一方面来自股票市场回暖,赚钱效应修复,转债标的跟随股票上涨,尤其科技相关标的;另一方面,转债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收缩,需求大幅好转,转债估值显著提升。全年股票市场依旧有投资机会,在此前提下,转债有望进一步跟随股票上涨,同时,年内转债供求矛盾将继续激化,估值进一步提升的概率较大。

  汇丰晋信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刘洋指出,从供给角度来看,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因强赎等因素逐步缩小,而市场需求稳中有增,使得存量可转债出现了估值提升和吸引增量资金入场的机会。从政策角度来看,2024年9月以来,宽财政、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布,国内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提升了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为股票市场和可转债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可转债中长期仍具备投资价值

  展望后市,受访机构和人士普遍认为,全年来看,具备一定权益属性且供需格局良好的可转债资产仍具备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和空间。

  华富可转债基金经理戴弘毅表示,目前可转债的投资价值仍然存在,虽然赔率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可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转债的小市值、成长风格暴露高,与当前市场风险偏好一致:Deepseek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可转债资产中机器人、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等行业暴露高;二是市场日历效应上,春节和两会期间存在基本面与业绩真空期,回顾历史数据,过去15年市场整体的上涨概率较高,其中小盘风格上涨概率更高;

  三是可转债相对于纯债吸引力较优,溢价率预计仍有提升空间:当前机会成本(纯债收益率-可转债YTM)在4.75%的位置,显示转债的期权价值仍不贵,结合历史上几次转债阶段性顶点对应的机会成本倒算,目前百元溢价率仍有提升空间;四是从供需看,结合今年转债预期到期额和全年预期新发规模来看,可转债市场预计仍有较大的净供给收缩,这对转债资产估值形成有力支撑。

  “当前转债估值较四个月前显著修复,无论是偏债、平衡还是偏股转债,相对估值也逐步回升至近五年来的中位数之上,性价比较前期下降较多。但A股市场的位置较全球股市来说依旧处在近年的低位,股票市场蕴含了较大的上涨空间和可能性,如果股票市场持续修复,转债估值也将不会显得那么高估。我们认为当前环境下,转债供需矛盾依旧,转债处在相对乐观的环境,全年看依旧有投资价值。”黄波谈道。

  刘洋表示,当前转债市场估值相较于前期处于相对高位,但是考虑到债券收益率低位震荡的现实情况,以及从持续缩量的转债市场规模来看,存续的优质转债估值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抬升。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前转债市场内优质标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范围内。此外,考虑到未来权益市场总体向好趋势不变,转债依旧是稳健投资者追求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方向,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关注科技、红利、高YTM相关转债

  投资标的方面,黄波表示,当前依旧看好三类:一是科技相关的转债,将持续跟随股票表现,二是红利类转债,过去一年多红利类转债转股或者到期退出量大,当前红利类转债变成稀缺品种;三是依旧看好部分高YTM(到期收益率)转债,在债券市场资产稀缺逻辑延续下,这些转债存在利差收缩的空间。

  戴弘毅认为,一是考虑到今年不少大盘转债的转股与到期退出,全年来看,绩优债、底仓债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二是新券、次新券中选择相对估值合理的品种,市场对于这些品种缺少一致性认知,存在超额挖掘的机会;三是从正股替代角度看,AI推理与应用、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景气板块预计仍有挖掘空间;四是策略上,从全年维度看,坚持双低策略择券或仍是风险收益比较高的选择。

  “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吸引着包括国内投资者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参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而作为同时具备股性和债性的可转债类资产,在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同时有机会享受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有望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追捧。”刘洋表示,持续看好稀缺的大盘转债后续稳健表现,同时期待相对低估值的小盘成长风格转债的弹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