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13日讯 面对日益稀少的高息资产和趋严的监管环境,债券私募们在2025年预备如何破局?

  财联社近日采访了多家债券私募人士,多数都认为今年纯债市场需关注风险,境外债、产业债或还有挖掘的空间。对于多资产、多策略的拓展,根据机构负债端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债券私募或量力而行。

  此外,监管扶优限劣的高压监管态势令私募业内人士感到焦虑,债务私募的部分业务开展面临限制。业内人士指出,债券私募拓展收益来源的同时也需提升合规意识。

  近年私募的罚单与注销数量高企。根据财联社的统计,2024年中基协面向机构、个人披露的纪律处分相关公告共计526份,有1472家私募完成注销。就在2月11日,业内知名债券私募守朴资产登上了法院的被执行名单,执行金额1.82亿元,给业界敲响警钟。

  2025年以守为主,固收高息资产挖掘方向:产业债、中资美元债……

  在利率的持续下行中,去年债券私募收益颇丰。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24年有收益显示的债券策略私募产品共274只,平均收益为11.89%,收益中位数为8.18%。但过快的下行速度压缩了来年的收益空间,也加剧了债市的波动。1月中下旬,因资金面收紧等因素,债市有所调整。

  一家大型债券私募的负责人向财联社表示,2025年的债市风险大于机会,以守为主。“此前长债利率下行过快,其中有大量交易盘涌入。一旦经济复苏超过预期、或权益市场有更好的机会,极易引发债市利率的大幅反弹。”

  “现在票息太薄,一旦大跌,票息策略还补不回收益。”上述大型私募负责人进一步指出,“资管机构面对负债端可能的赎回,还是要提前和客户做好沟通。”

  另有一家小型债券私募的负责人也谈到了当前资管机构面临的负carry、资产负债不匹配问题,“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友山基金表示,虽然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债市走牛的主要逻辑仍然成立。在资金集中欠配的背景下,市场做多的趋势性力量仍旧偏强。相对于央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财政在增加地方化债资金10万亿元的基础上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应关注未来增量财政政策在完全落地对后续债市带来的影响。

  去年的纯债私募冠军善择私募专注于高收益债市场。善择私募总经理杨萍在华西证券固收研究团队的“郁见投资”公号栏目中曾指出,高收益债在中国处于刚刚发展并逐步被认知的过程当中。只要体制优势存在,高收益债的机会就一直存在。

  目前,境内纯债高收益资产愈发稀少,在私募看来,纯债策略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领域?上述大型债券私募负责人今年积极准备投资“出海”的机会,相比境内债市,美元债、中资美元债更被其看好。

  而上述小型债券私募认为,在高息城投债消失后,产业类债券仍有机会。“细筛以后,一些地方建工类、融资租赁类的国企债券不错。”

  监管扶优限劣,罚单较多,高压环境让债券私募感到焦虑

  此外,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不仅让债券私募,也让所有私募资管机构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据中基协披露,2024年全年,中基协面向机构、个人披露的纪律处分相关公告共计526份,已超过再往前三年的总和。另外,2024年有1472家私募完成注销,2022年、2023年全年注销的私募数量都在2000家以上。

  202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4年8月1日,中基协起草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正式落地。

  上述小型债券私募负责人认为,监管对私募行业扶优限劣的态度十分明显,行业优胜劣汰加速。在他看来,私募机构及从业人员需提升合规意识,同时对债务私募的部分业务开展面临限制感到焦虑。

  就在2月11日,此前踩雷“当代系”债券的业内知名私募守朴资产登上了上海金融法院的被执行名单,执行金额1.82亿元。

图:守朴资产被执行情况

image

(资料来源:企业预警通,财联社整理)

  多资产、多策略的拓展需量力而行

  为了应对债市低利率下的负carry、资产负债不匹配问题,拓展多资产、多策略的收益率来源似乎是固收类资管机构的共识。而在这一点上,面对监管压力和负债端的承受能力,债券私募各有各的见解。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进一步统计,债券增强、复合策略去年较纯债策略表现更好。按二级策略划分,债券增强、债券复合策略、转债交易策略、纯债策略产品在2024年平均收益为18.89%、10.57%、10.25%、8.81%,收益中位数为10.41%、7.64%、7.26%、7.76%。

  友山基金表示,高票息品种的日益稀缺,对机构的交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低利率环境中,选择灵活度更高的优势投资策略比资产择优更为重要。今年,交易团队将积极扩充策略收益来源,审慎做好品种筛选与久期管理,在资产波动时期过滤错误定价、合理配置,有效完成控制回撤和增厚资本利得的兼顾。

  上述大型债券私募负责人则坚守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今年商品、转债、权益都有机会,但不是系统性的投资机会。团队会酌情跟踪相关资产,但专业投资者做没有经验的投资就是瞎投,胜率不大。”

  相对而言,小型私募在投资范围与策略上更灵活。上述小型债券私募负责人认为,多资产、多策略的选择还是与机构负债端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关,只要客户认可,就可以在相关领域内做出拓展。

  “今年我们在国债期货、黄金等品种上都有研究部署,而在权益投研上将立足自身已有的禀赋,从已覆盖的债券发行人出发寻找其股价被低估的机会,这样做胜利率更高。”上述小型私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