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出现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6日的1.60%见底回升,至1月13日上行6.3bp至1.66%,中国货币网显示,1月16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4%。
叠加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的情况,以债券为主要配置对象的固收理财收益率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业内人士认为,理财公司可能会调整资产配置,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以提高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
收益率受到影响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新买入的债券利息收入减少,这直接影响了固收理财产品的收益。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1月6日至12日当周,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36%,环比下降0.67个百分点;在区间收益表现中,截至1月12日,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持续下降为3.36%,环比下降0.68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55%,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谈到,从短期来看,固收理财产品受债市调整影响收益波动或有加剧。
从资金面上看,央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向市场传递抑制利率过快下行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消息给短端国债利率带来上行压力,并扰动长端。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央行暂停国债买入后,会直接减少债券需求,尤其是短端,叠加预期引导,短期国债利率可能快速向资金利率靠近。同时,央行并未明确是否会进行国债卖出操作,如果择机开展长端债券卖出操作,会成为债市利率较有力的利空因素,对于货币宽松过度定价的回调将更加明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可能会产生多重影响,比如国债配置比例变化。部分固收理财产品可能会适度调整国债资产配置;另外,产品风险特征变化。如果国债收益率未来出现上行,那固收理财产品净值也会出现波动。整体看,暂停买卖国债对固收理财或许会有一定影响,但需要综合市场运行、产品资产配置等情况综合研判。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由于国债收益率已提前透支降息预期,固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受到直接影响,已经开始下降。2024年固收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较2023年有所下降。且随着利率进入低水平阶段,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的空间受限,交易行为的加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上升,投资难度加大。
梁斯认为,国债作为固收理财重要资产配置标的,本身具有较高的配置需求。若后续国债价格或者收益率出现明显波动,会影响固收理财的收益率。与国债挂钩的各类金融产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否调整风险等级,还需根据固收理财自身资产配置结构及金融市场波动情况进行调整。
“从长期来看,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结合市场情况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其他工具维护资金面宽裕仍偏积极,债市仍有一定上行空间,叠加固收理财产品配置资产较为多元,除国债外还配置货币市场类、非标、权益等其他资产,因此国债收益率上行对固收理财产品收益影响相对可控。”刘思佳说。
“固收+”策略再受关注
日前,央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还将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证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
在此背景下,谈及新设立固收理财投向将有何变化,梁斯指出,新设立固收理财仍会综合考虑产品特性、金融市场运行及投资者偏好等情况,暂停国债买卖或许会对债券供求和收益率带来影响,但资管机构也会综合各类情况优化新设产品资产配置。特别是对于固收理财来说,债券资产仍是重要的投资标的。
柏文喜认为,新设立的固收理财可能会增加“固收+”策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如配置可转债、REITs、黄金、被动ETF等资产;受限于负债端产品期限,新设立的固收理财仍将聚焦在中短端信用债,通过适当拉久期和下沉获取收益。
面对近期债市调整,刘思佳提示道,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可适当关注收益稳健的低波封闭式固收理财,该类产品通过期限匹配和持有至到期等策略锁定资产票息收益,兑付收益受债券利率变动影响相对较小。“此外,近期财政部透露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积极,叠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全面扩大内需等重要工作部署,经济刺激下权益市场或存在一定投资机会,对于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可结合市场趋势适当关注配置一定比例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通过分散投资减少单一资产市场风险的同时提升产品收益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