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种“家居焕新”活动层出不穷,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成为消费热点。不过,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发现一些商家“先涨价后补贴”,悄悄把售价提高了再抵扣补贴。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消费者说
多日默默“蹲守” 发现“原价”有猫腻
“你得一直盯着商品,才能知道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价。”消费者邹凯告诉记者,他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商家自营店里“蹲守”一款一级能效空调。2月27日“国补”上线之前,产品原价是1799元,点击“使用国家补贴”后,订单显示产品按“新品价”算,“原价”变成了2090.6元。明明是同一款产品,前后却差了近300元。如果按照减免15%价格计算,最终到手价变成了1777.01元,感觉优惠力度小了不少。
消费者晓琪告诉记者,她的旧房装修后计划换一台烘干机,某品牌自营店在电商平台上打出的原价为1299元。“国补”上线后她看到页面显示,使用15%的国家补贴后再叠加平台优惠,到手价是789元,正准备下单时,页面突然显示“商品已卖光”,新页面显示“补贴后价格为1299元”,明明是同一款产品,补贴后的价格却跟原价一样。
部分已领取补贴资格的消费者告诉记者,确实发现部分一直关注的商品出现了“悄悄涨价”的情况,但由于没有截图留底,只能选择“先不下单,默默继续蹲”。
消费者谭女士对记者称,想把厨房老旧的水龙头换掉,在某品牌的电商平台自营店里下单时发现,仅用国家补贴的价格与原价相差不大,进一步询问客服时,被推荐“叠加商家优惠使用”,叠加优惠后价格才划算。谭女士纳闷地说:“原本简单的补贴,为何要在满足商家其他需求后才能获取优惠呢?”她称“感觉商家水分很大”。
记者调查
中小型经销商常见“海鲜价” 电商渠道“改价”成本低
一些商家缘何能钻空子“改价”?记者随即展开了调查,寻找个中原因。
记者在多家知名电商平台上发现,参与国家补贴品牌的客服对“补贴前的原价”均表述模糊,多以“某某优惠前的价格”回复。以一款国家补贴达20%的微波炉为例,记者看到产品信息页显示“优惠前价格2999元,使用国补后约1503.2元”,但细看后发现有一行小字,标注“日销价是2099元,活动到手价1999元,另补贴下单预估到手价1599.2元”。到底原价与补贴具体是多少?从这些表述里难知端倪。
记者向客服询问补贴后的最终价格,客服称是1599.2元,并表示“如果叠加直播间和买家秀下单,可返118元,相当于到手价1481.2元”,这样的表述,使人要对比价格,还是颇为困难。
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家居行业普遍存在的“海鲜价”现象。
“中小型经销商的‘电商价’与其品牌自营的‘线下门店价’,本来就会存在较大浮动。”有家居装修业内人士表示,家装厨卫领域的细分品类繁多,不同企业的加盟模式与定价权也各有不同,其中的信息差确实比较容易让不良商家制造隐形价格差。该业内人士称,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线上专售的产品上,消费者也较难对比价格。
记者了解到,由于家装行业领域中小型经销商与自营商较多,货源相对“多元”,确实带来了信息差。某头部家装企业内部人士透露,以电商平台自营店为例,有些商家很可能连线下实体门店都没有,“改价”的成本非常低。“正规大品牌的线上线下价格基本会统一,改价格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一般不大会‘暗中改价’。”
而在线下,一般来说,大型家居零售连锁卖场对场内商户的商品有严格统一的价格管理规范。记者走访红星美凯龙商场、罗浮宫家居、东山百货时看到,场内商品的价格标签均“明码实价”,且消费者须在商场的统一收银处付款,同时进行国家补贴减免。这样能避免消费者在商户处私下付款,发生价格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定制家居行业今年也被纳入以旧换新补贴的行列。记者从某头部定制家居企业处获悉,线上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向线下导流”,因此最终定制套餐价格会以线下为准,消费者只需在定制方案中按照具体产品“刷”补贴即可。
律师说法
消费者及时固定证据平台有监管义务
“若商家在补贴政策生效后临时调价,消费者可依照价格法中‘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交易’的规定主张其违法。同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要求商家返还差价或退换货。若平台存在‘价保’承诺,可依据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履行责任。”北京天达共和(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姗姗分析表示,消费者若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固定证据,保存涨价前后的商品价格截图,再通过对比补贴前后的订单价格差异,证明商家虚构原价。
张姗姗还表示,企业以及平台需要尽到价格监管义务。她建议,平台可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价格波动,及时下架违规链接。此外,平台还应对补贴审核负责,应核验商家提交的补贴商品价格历史数据,防止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