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成为不少高校学生完成作业、报告、论文的“神器”。有研究团队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也有部分学生对AI产生依赖。对此,有高校教师直言如果用AI直接生成作文全部零分。多所高校也出台规定,约束和规范学生在论文中对AI的使用。国内多个研究团队都在推动AI生成内容反识别技术的发展,“以技术治理技术”。
不调查、不实验、不思考,利用AI直接生成作业、报告乃至论文的行为,当然应该被批评和制止。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些直接用AI就能完成的文章,真的值得写吗?事实上,不少人在大学阶段都有过东拼西凑写各类应付文章的经历,DeepSeek深入人心之前,不也曾有过百度文库等各类拼贴素材的“论文神器”?而每年高校学生被要求写出的海量作业、报告和论文中,又能留下多少真正对科学有价值的创新研究、对社会有洞见的独到观点?青年学子本应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锋,却囿于各类兴趣不足也看不到意义、但又不得不完成的文章写作中,让AI替代自己完成,这样的状况并不奇怪。
相比以传授具体知识为主的中学教育,高校教育除一定专业知识外,更应鼓励阅读思考、实验探索、调查研究,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相比知识更应传递智识——而这一过程,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本该是充满魅力的过程。阿基米德在解决皇冠含金量的“金冠之谜”时,曾经历长时间冥思苦想,在他洗澡时坐进浴盆,看到水流漫溢突发灵感,激动大叫,为后世留下浮力定律。尽管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真实性不可考,但后世许多科学家都曾一再经历这样痛苦却充满魅力的时刻。如果大学生面对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历经探索思考最终找到答案,又怎会愿意让如今尚不完全可控的AI生硬而潦草地完成自己的成果?如果有人在大学阶段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投机取巧躲开这样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个体人生和高校教育的遗憾呢?批评大学生使用AI完成各式各样文章之时,也应正视这一现象“比例不低”背后的深层原因,对相关课程及考查方式进行相应调整,避免重复、低质、不必要的文章占据学习研究的时间。
当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发展进程,各行各业都必将顺应这一发展洪流,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当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AI工具已广泛应用社会各个领域时,高校教育当然可以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必因噎废食。多年前,一些高校专门设有“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生如何在海量文献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如今AI对文献的检索、汇集与处理能力已远超人类极限,过去需要跑几个图书馆才能找到的文献信息,如今或许一键就能得到。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放开,AI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也将进一步提升。如此高效的工具,有什么理由不使用?AI可以是大学生作业的“枪手”,也可以是学习研究的助手,关键在于使用者怎么用。
所幸,许多高校出台的相关措施,都没有对AI一禁了之,而是规范使用。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论文撰写中禁止和允许AI工具的使用范围,涉及原创性、创新性等论文核心内容,禁止使用AI。而文献检索、代码调试、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则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以确保真实可靠。
当AI已经能完成数据检索、材料总结乃至形成思路、观点等作业流程时,大学生的研究和思考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AI再发达,也无法替代研究者观察的眼睛和抵达的步伐。唯有深入现场真调研,守住实验室真实验,才能获取真实的新鲜素材,才能拿到真实的一手数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应是高校教育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