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在聊天框里输入指令,就可以迅速获得一篇像模像样的结课论文。据央视新闻报道,在高校,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已越发普遍,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不当使用正呈上升趋势。对此,一些高校也开始对AI工具的使用“立规矩”,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的一份通告显示,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
随着DeepSeek、Kimi、ChatGpt等AI工具的出圈,大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或者完成作业,并不稀奇,也无法回避。技术本无原罪,关键还在于人如何使用它。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黄亚婷团队调研发现,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习惯于借助AI完成任务”,对AI产生了依赖。
过度依赖AI工具,不仅容易产生惰性思维,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完全照搬AI生成结果还有抄袭嫌疑,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替代自主设计等,更有违学术诚信。对于学生学习成长以及整体学术氛围来说,都是不利的。不仅如此,偏信AI生成结果,不加思考进行引用和发布,还易产生错误的研究结果,进而误导公众。比如,前不久,谣言“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广泛传播,文章论证得有模有样,但后来经媒体查明,这一错误死亡率源头可能为“AI运算偏差”。可见,AI并不是万能,也不能全信。
如何使用好AI工具,在学术研究中AI使用的边界又在哪里?当务之急,各大高校必须要立好规矩,比如,此前复旦大学就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还有高校也正在研究利用技术手段对AI论文进行查重和对比。相信有了规矩和技术加持,AI工具的利用会越来越规范和明晰。但除此之外,师生们心中更应有杆秤,AI只是辅助工具,是助手而非“枪手”,不可过度依赖AI,更不能照搬抄袭。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关于AI的话题不断,AI诊断取代医生,AI帮小学生写作业,AI公务员,等等。这些热搜话题表明,人工智能风头正劲,技术浪潮无法阻挡。但诸多事实也证明,AI并不是万能的,它始终还是一个工具,是辅助而非主导,更不能全然取代人。这是AI技术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必须清楚认识到的问题,不可盲目陷入技术崇拜和依赖。
回到大学生利用AI工具写论文,学术研究应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AI辅助工具做资料检索等繁复的基础工作无可厚非,但妄图偷懒用AI来写论文则是万万不可取,也行不通,这既有违学术诚信,恐也很难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学术作品。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确实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利用好AI这一辅助工具,一方面学校要优化机制,以考核引领学术创新,另一方面,师生们更要着力培养自身的AI素养,才能更好地与AI同行,释放创新活力。
不得不说的是,AI都能生成的研究或者论文,或许正是应该淘汰的部分,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还是需要师生们去创造,去发现。这样的创新之处,既是学术研究的核心,更是人的不可替代性。
特约评论员喻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