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一项名为“检查码”的创新举措在上海全市涉企行政检查中全面推行,这也是刚颁布的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中重点推广的内容。通过一个“检查码”,多个检查任务被统筹归并,大大减少了一度令企业头大的“多头查”“重复查”现象。
这一转变,聚焦于“企业感受”,折射的是监管模式的创新。在传统监管模式下,一些行政检查的随意性,往往演变为企业的隐性负担,对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上海通过“检查码”等创新机制,将监管行为置于阳光之下,进一步明晰了规则和边界,让“无事不扰”真正落到实处。
有必要厘清的是,“无事不扰”不等于“放弃监管”,而是要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这反而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站在企业角度,希望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从而更能集中精力安心生产,而站在公众角度,对食品药品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产品服务,希望能进一步加强监管。这看似相悖的两个诉求,指向的是同一个要求,即提升涉企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企业负担。
从一些实践来看,严格规范监管行为产生了正向效益:检查频次下降了,问题检出率反而上升了,监管质效也随之提升。这看似颇反直觉,个中道理却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要少一些无授权、不合理、走过场的无效检查,多一些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有效检查。
从方法论层面看,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分级分类监管。此次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已提出,实行差异化的检查频次和抽查比例,对综合评价高的企业原则上少检查,对综合评价低的企业严检查。更精细化的执行,既避免了“一刀切”对合规企业的干扰,又强化了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诠释了“放管结合”的治理智慧。
工作思路和手势要变,考核的“指挥棒”也得跟着变,否则,再好的举措也可能沦为纸上谈兵。毋庸讳言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为了显示“存在感”,往往会把检查数量和频次作为判断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片面认为查得越多越“有为”。上海已提出建立涉企行政检查效能评估机制,检查问题发现率就是一项重要指标。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就是要扭转过去“以量代质”的局面,让监管发挥应有的作用。
说到底,监管从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对企业来说,有效的监管能够帮助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是规避潜在风险隐患、为更好生产经营保驾护航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是“企业感受”的另一重维度。从这一层面看,监管方和被监管方并不对立。
这恰也说明,在很多看似“既要又要”的多方诉求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解题的空间,只要有心去做,一些看似“两难”的问题,都能找到兼顾的解决办法。这种思路,应当运用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前两天,上海新推出的“授权办理”和“批量签署”就是一例。原先,连锁企业每办理一户分支机构登记,法定代表人都要逐一进行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企业吐槽“脸都刷麻了”,现在几分钟就能办完手续,既达到了监管目的,又减轻了企业负担,可谓两全其美。
当然,提升质效绝不是靠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讲究高度协同性的工作。拿涉企检查来说,如果不同部门各自为战,政出多头,甚至不同的监管标准互相打架,企业还是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相关部门能跨前一步,多些统筹协调和主动作为,企业的感受想必会好很多。“面子”是减少对企业的打扰,“里子”却是政府部门务实高效的自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