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广州报道

  “医改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题。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离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健康梦完全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在刚刚结束的广东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弩在回应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5年,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划定的重点工作任务看,医改仍是“重头戏”。其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做细做实县域医共体”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完善居民医保激励机制”则被纳入2025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广东目前全省市域内、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全省各类医联体总数已达965个,并推动73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

  “但受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专科医疗资源下沉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谈及县域医疗相关话题,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医科大学影像学系主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徐晓红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直言。

  为此,多位受访代表提到,未来广东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关键要创新设施、人才等多种资源下沉县域的路径,比如依托“互联网+医疗”模式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的多级救治网络,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强化激励机制等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基层医疗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待遇保障,从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与科学配置。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扩容

  “广东是经济大省,医疗资源相对富集,但广东也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超过1.27亿,实时在粤人口超过1.5亿,未来随着大湾区建设发展,预计人口还会持续集聚,他们都是有限医疗资源需要覆盖的潜在服务对象。”谈及当前广东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张弩分享了一组数据:单以常住人口基数计算,广东每千人床位数4.95,医生数2.83、护士数3.5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回应广大群众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需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就要对粤东西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张弩表示。

  打造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是广东近年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的两条关键路径。2024年8月印发的《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就明确提出,要指导广州、深圳、珠海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同时实施深化医疗资源县域内均衡配置改革,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我感受到,这一两年广东省在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供给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叶健烽表示,2024年东莞市中医院也与东莞企石镇的企石医院合作打造东莞首个新型中医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一步提升乡镇医院的中医医疗服务水平。

  据悉,在医联体模式下,东莞市中医院需保障一定数量的名中医药专家号源供企石医院就诊患者预约,并按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制,协助企石医院建立健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以及创建至少2个市级以上中医优势专科和1个区域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逐步在东莞市东部打造形成一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在湛江,徐晓红所在的广东医科大学则通过百校联百县“双百活动”“组团式”帮扶县级医院,探索高校附院托管县域医院的新运营模式,破解县域基层医疗人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目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托管遂溪、雷州两个县(市)的多家县级、镇级医院,实行专科一体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实行‘大主任’制度并由各专科‘大主任’牵头在县医院开展常态化工作,实现更紧密的技术共享、人才共育。同时,我们还将县医院各专科的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大主任’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各领域专家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积极性。”徐晓红表示。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各类医联体总数已达965个,并推动73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拉动全省市域内、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

  如何持续提高各方积极性?

  但问题仍然存在。

  “以我所从事的超声医学为例,其具有无创、实时、动态、可重复检查等优势,是患者进入临床医疗体系的第一步,但我们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部分县城及乡镇医院仍然存在医疗设备老旧、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对一些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徐晓红表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同时,徐晓红也表示,从广东全省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看,目前优质医疗资源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其中肿瘤等大病专科医疗资源下沉难度尤其大,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并建立更顺畅的协作机制。

  医疗资源的扩容提质非“一日之功”,下一步如何更高效、精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镇、村下沉?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创新设施、人才等多种资源下沉县域的路径,同时通过机制优化进一步调动各方参与基层服务的积极性。

  以人才资源的下沉流动为例,张弩表示,针对目前存在的基层医护人员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医护人才培养、实现人才绝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是最理想的手段,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人力和设施条件下,可以考虑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

  “举个例子,高州距离广州400公里,当地肿瘤患者到广州接受治疗的交通、住宿、陪护成本都很高。而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的模式,由高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在当地线下主刀,中山一院专家团队在广州根据实景展示线上指导,患者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期基层医生也在指导中得到提升,能够高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定向扩容和下沉,也给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张弩表示。

  从基层医疗人才培育的长期角度出发,徐晓红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实施乡村超声医生能力提升计划。“一是设立乡村超声医生能力提升专项基金,资助乡村医生参加进修学习、学术会议等活动,持续提升技能。二是鼓励城市大医院超声科专家与乡村医生建立‘一对一’导师关系,通过长期跟踪指导,帮助乡村医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断能力。”徐晓红建议。

  同时,徐晓红也提到,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超声医学人才向基层流动,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待遇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乡村医生超声诊断能力绩效考核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乡村医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部分政策已经开始推进。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2025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明确,将聘请200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到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支持47家升级建设的中心卫生院聘任100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退休医生担任首席专家,推动三甲医院选派超500名专家到县级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是实现全民健康、增进社会福祉的重要任务。未来,我建议还是要以创新路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与科学配置,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叶健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