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写医学诊疗康复边界的技术,正在以加速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上海华山医院,一枚硬币大小的植入体,让失去四肢12年的瘫痪患者重获“掌控感”,他用意念控制电脑上的光标移动——这是中国首例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关键时刻。
3个月前,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将一枚直径仅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的植入体嵌入患者颅骨凹槽中,再通过5毫米微孔,将比头发丝细百倍的超柔性电极植入患者大脑运动皮层。
“与传统脑科手术相比,这是一台微创手术。”近日,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脑机接口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上海医大医院)承办的学术年会及培训班活动上,主刀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路俊锋分享了这个案例的手术过程。
能否精准定位和植入,关乎手术成败。借助高精度导航系统,路俊锋团队在唤醒手术下完成了植入,手术精度精确到毫米级别。“目前患者一切都稳定,正在训练中。”路俊锋告诉界面新闻。
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英文简称BCI)是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将人类的意识和大脑活动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
从技术路径来看,脑机接口接入大脑的方式可以分为侵入型、半侵入型、非侵入型三种。侵入式BCI通过将电极和传感器直接插入大脑组织捕捉神经活动,非侵入式则通过将电极和传感器置于头皮表面获取信号,半侵入型介于二者之间。
在临床一线,中国团队正取得实质性突破。
北京宣武医院,一位每月癫痫发作达730次的15岁少女接受了反应性神经刺激术(Reactive Neurostimulation,简称RNS)治疗。术前检查发现,其病灶位于大脑功能区,传统切除手术或致其瘫痪。医生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解码脑电信号,针对癫痫异常放电精准刺激特定脑区,以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这相当于在交通无序、红绿灯失调的路口放入了一位交警。”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如此比喻。术后半年,这位少女的癫痫发作基本停止。
2022年起,由赵国光牵头,宣武医院联合华山医院等9家医院启动了国内首个RNS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已完成93例植入。赵国光透露,其中宣武医院完成了53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近两年,中国脑机接口的医疗应用正呈现多元化发展。
在运动功能重建方面,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团队与宣武医院合作,为一位脊髓损伤患者开展了全球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经过一个多月训练,瘫痪了15年的患者通过意念驱动气动机械手臂,成功抓握起一瓶矿泉水。
在语言解码领域,2024年,脑虎科技联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团队,在语言区占位肿瘤癫痫患者上进行了柔性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术后5天,该患者实现了142个常用汉语音节下71%的解码准确率,并且单字解码时延小于100ms。
BCI也为孤独症诊疗带来了革新。成都团队整合脑电、影像与肠道菌群数据,开发定量化辅助诊断系统,结合神经调控与行为康复,服务了2000余名孤独症患儿。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成都芯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睿称,初步测算,约80%的患儿症状明显改善。这套孤独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整体治疗方案,已推广至华西医院、齐鲁医院等30余家国内机构。
在康复医学领域,上海大学教授杨帮华团队研发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已应用于多例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率明显提升。
上海医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法国外籍院士万峰认为,脑机接口不仅是康复医学的“破局利器”,更将为心血管术后康复、神经调控治疗等临床场景带来颠覆性变革。
“理论上,几乎所有脑功能异常造成的损伤均有望通过脑机接口治疗。”赵国光在脑机接口学术年会上表示。
脑机接口的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年国内脑机接口设备出货量达3.2万台,同比增长210%。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医疗康复市场规模将达320亿元,占比38%。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明确对脑机接口设备予以优先审评审批;在支付端,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指南,涵盖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的置入、取出及非侵入式手术的适配。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发布培育行动方案,加速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
尽管前景光明,脑机接口产业化仍面临艰巨挑战。此前Neuralink曝出问题——植入患者大脑的部分电极丝出现回缩,导致信号采集量锐减。
这也揭示出,当下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试验和规模化应用之间,横亘着一条条亟待跨越的鸿沟。“脑机接口热到发烫,但我们应该保持冷静,”赵国光警示道。
大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脑机接口与康复专委会主委单春雷提出了更多诊疗技术的细节问题:神经调控可能因为偏离1㎝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BCI不存在这样的“陷阱”吗?是否可以通过“脑电训练肌电”,使较复杂甚至侵入性的脑机接口简化成为脑-肌-机接口甚至肌-机接口?能否通过远程康复系统实现远程脑机接口?目前BCI多用于语言系统保留的言语障碍患者,如何帮助真正的失语者?……
赵国光则指出,生物相容性不足、信号衰减、硬件及接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阻碍了设备兼容性和规模化生产。同时,开发成本高,医保覆盖有限,跨学科符合人才短缺,以及伦理与数据安全等问题,都是脑机接口产业化面临的堵点。
要推动脑机接口医疗应用,他建议建设产学研用医集群,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主体,在脑机接口赋能临床康复的产学研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纽带角色。”万峰表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临床需求转化为技术方向、验证技术有效性、推动成果落地,并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闭环生态。医院需打破传统“被动应用技术”的角色定位,主动联合多方力量,构建“医工交叉、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才能真正释放脑机接口在临床康复中的潜力。
2023年11月,中国康复医学会在上海成立脑机接口和康复专业委员会,聚集了康复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以及企业等跨学科领域的医生和专家学者。
“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度不够,因此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更好地融合多学科人才,寻求技术突破和临床的广泛应用。”单春雷表示。
6月底,当马斯克的Neuralink发布最新进展视频时,上海“脑智天地”产业集聚区正式启动建设,成为中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计划打造“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据上观新闻报道,在该集聚区内,脑机接口相关的制造业、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企业与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即将汇聚在同一实体空间中,科学家、工程师与临床医生将从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全链条协同攻关。
单春雷预测:“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将从康复科最先开始,逐渐覆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等科室。理论上只要与脑相关的疾病都能涉及。”
他认为,当下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需要形成标准,明确诊疗范式,逐步丰富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下一步的突破,一方面是高精尖的治疗技术,例如针对渐冻症等缺乏有效干预手段的疑难杂症,一方面是普惠型的高性价比消费级康复产品。
“我认为在5年内脑机接口技术应该能够广泛应用,对疑难杂症的突破可能需要10年时间。” 单春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