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他怀着澎湃壮志,走出了桂林理工大学的大门,回到了他的家乡山东,带着简单的行李,带着父母亲的嘱托来到了建筑工地。淄博、菏泽两座城市有着他勤劳的身影,日夜奋战,精益求精,将这些项目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以技术创新为建设添砖加瓦。
“坚守与执着”是对迟恩涛最好的诠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他,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项目建设的行家里手。2022年底,他来到赵楼雅苑项目,担任工程部经理。
中建筑港赵楼雅苑项目属于政府安置建设工程,也是加大力度进行安置房建设是深化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保障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对促进牡丹区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提升区域的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来到公司的重点项目,在自豪的同时,也很担心,技术不过关怎么办?”迟恩涛回忆道。他深知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扎扎实实、日复一日去充实自己。为了快速提高技术水平,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从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到施工的工序工艺、规范标准,组织成立了QC小组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深夜办公室都能看到他刻苦钻研的身影。同办公室的同事谈到“拼命三郎”迟恩涛,满心佩服。
“高楼的崛起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仿佛看到了自己也在白云间自由翱翔,过程虽然辛苦,但看到大楼即将落成,倍感欣慰和自豪。”迟恩涛指着正在进行装饰装修的大楼激动地说。中建筑港赵楼雅苑项目目前已完成二次结构施工,各个楼栋单体已露真容,多栋产业大楼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随着施工外架的拆除,项目逐渐掀开“盖头”显露真容,其“挺拔的身影”格外引人瞩目。
“我的人生正像这几栋单体建筑,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通过勤奋努力走上快速成长之路。”他希望自己的未来和也能和这个项目一样,成为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音符”,共同触抵更高的彼岸。
迟恩涛说,“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的‘身躯’,在建设过程中,因基坑施工面积大,针对如何确保混凝土结构施工后杜绝出现贯通裂缝现象,控制结构表面裂缝这一问题,采用‘跳仓法’取代‘后浇带’施工,材料周转倒运方便,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解决了传统后浇带遗留的安全、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迟恩涛始终以“科技创新促生产”为座右铭,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好每一颗“螺丝钉”。他深耕作业一线,创新施工工艺。他先后获得了《一种混凝土泵车输送管控制阀》《一种横装板吊装夹具》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并在第四届“智建杯”智能建造创新大赛斩获铜奖,是工地上名副其实的发明能手。
时光荏苒,洗尽铅华。目前,迟恩涛正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前行。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像他一样的那些“离开小镇的人”能成为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新生代”,为建筑行业注入新动能。(通讯员:杜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