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科研人员秉持“‘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矢志报国、前赴后继,不断取得科研突破和创新。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但精神之“气”还需要体制之“骨”的支撑。而在这方面,我国科研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行政化和官僚化,“位子”大于“学问”,“管理”重于“科研”,“经费”重于“成果”。有科研人员戏称每日忙于填不完的表格,“编”不好的预算,“没法用”的经费,走形式的“验收”。这既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导致经费投入与重大理论突破成果不成比例。此外,科研道德领域的问题,拉帮结派、内斗之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位子、帽子“一把抓”等等,都对学术氛围造成了影响。
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中央提出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而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需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高招。其核心就在于:尊重科学研究工作规律,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人格,相信他们、支持他们、服务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校座谈会上提到,不是华为出了钱,就要对科研活动贴身紧盯,而是认识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要松耦合,不能强耦合。强耦合你拖着我,我拽着你,互相制约,影响各自的进步。松耦合既尊重了科研人员,也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基础研究合作成果归学校。校企的合作并非华为出钱资助高校的恩赐,而是“相互都是有益的”。
华为的思路的确给人以启发。首先,科研管理必须坚守初心。国家出钱要的是科研成果,而不仅仅是对科研活动的管理。即便科研活动完全规规矩矩、亦步亦趋,未能产出预期成果,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科研活动当然需要管理,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其次,科研管理必须符合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科研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极其依赖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完全不同于行政运作,以行政化方式管理科研活动和经费,就好比让捆住手脚的将军冲锋,必定事与愿违。而且,科研管理要有公益精神,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应用研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对于基础研究,重在资助人才,提升待遇助成长;对于应用研究,则应出好题目、资助项目,注重成果的适用性。
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认真思考科研管理的初心,真正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让科研重于管理,让成果重于经费,放手让科研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