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我们有网络、有客户基础、有特色模式、有品牌形象。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和优势,那就是邮银协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邵智宝表示。

  近期,“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正式印发。“十四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项重大决策对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记者获悉,作为拥有近4万个网点广泛覆盖城乡、网络深度下沉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项目”,将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致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据了解,“十四五”时期,邮储银行将力争每年涉农贷款投放不低于5000亿元,全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四个“有”+邮银协同 发力乡村振兴优势凸显

  “邮储银行成立以来,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定位,致力于打造成为一流大型零售银行。14年来,邮储银行立足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全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成效。”邵智宝说。

  邮储银行依托深入村镇的网络,积极布放自助设备,推动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7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县域布放自助设备超10万台;培育了一支4万人的信贷队伍,长期扎根田间地头;服务个人客户超6亿户,其中4亿多户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邮储银行在832个贫困县(已脱贫)累计投放各项贷款超过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全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超过千亿元。在服务农村经营主体方面,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连续七年新增超千亿元,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4200亿元,涉农贷款占比和普惠涉农贷款余额均居国有大行前列。自2007年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以来,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5万亿元,服务超4000万人次,笔均金额仅10余万元。

  对于发力乡村振兴方面邮储银行的优势,邵智宝概括为有网络、有客户基础、有特色模式、有品牌形象以及邮银协同。

  其中,“有网络”体现在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所有城市及99%的县域地区,网点数量众多、地域覆盖广阔、服务深度下沉,具有网络联通城乡的资源禀赋;“有客户基础”体现在邮储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超6亿户,其中4亿多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有特色模式”方面,邮储银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构建了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4321”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4”是四大体系,包括营销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和风控体系。“3”是三大保障,体制、机制和队伍保障。“2”是两大支撑,文化和科技支撑。通过“432”模式建立1个金融服务生态圈;另外,“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形象已经深入广大农村地区。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和优势,那就是邮银协同。”邵智宝说,邮储银行和中国邮政网络遍布城乡、覆盖全国,有着服务“三农”的基因,并在长期服务“三农”中形成了自身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品牌形象等优势。邮储银行和中国邮政整合彼此优势,协同推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有利于解决农村“销售难”“物流难”“融资难”问题。

  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 服务模式持续升级

  “邮储银行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只有创新方能长远。”邵智宝说。

  据了解,成立14年来,邮储银行从“走街串巷跑客户”到“平台合作、批量开发”,从“线下触达”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从“铺人设点、单打独斗”到“科技赋能、协同合作”,服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

  “线上提速,让‘三农’金融服务随手可得;线下暖心,让‘三农’金融服务走向田间地头;强化技防,让‘三农’金融服务行稳致远。”邵智宝介绍,邮储银行主动顺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向传统资源禀赋中注入科技力量,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金融科技赋能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线上提速方面,为了解决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邮储银行大力推广手机银行,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同时,邮储银行把线上业务作为全行“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一号工程”,一方面创新推出了小额“极速贷”、小微易贷等系列线上产品,另一方面加强与邮政集团的协同,积极将金融服务嵌入农业产业链、农村电商等外部场景,利用产业链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对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精准画像、合理授信,极大地提升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和覆盖面。

  线下服务方面,邮储银行在加快网点智能化转型的同时,积极在县域地区应用移动设备,为广大农户提供开户、信贷等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走出网点,走向田间地头。比如,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邮储银行按照“信用即财富”“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的思路,一方面,依托村“两委”和乡贤能人,积极推进“信用村”建设,让“信用即财富”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基于移动展业设备的小额贷款全流程数字化作业模式,上线并不断优化零售信贷工厂。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在“三农”金融服务中持续强化技防。近年来,邮储银行应用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初步形成了以移动展业设备为载体、贷中以自动审批模型为辅助、贷后以“专职贷后+智能外呼”为手段,搭载智能风控模型开展前瞻性预警,贯穿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在防范操作风险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邮储银行小额贷款资产质量稳定向好。

  服务乡村振兴再出实招 重点推进“十大核心项目”

  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服务乡村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强力支撑。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邮储银行基于长期服务“三农”的积极实践与探索,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明确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框架和实施路径。

  邵智宝介绍,邮储银行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项目”,将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积极支持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建设行动、农村改革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领域,全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据介绍,“12345”中的“1”是坚持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条主线”;“2”是发挥“线上+线下”和邮银协同两项优势;“3”是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银企银政对接、邮银协作三大平台;“4”是对接农户与信用村、农村资源、政府政务、集团会员四类数据;“5”是建设县域农村生产经营、日常消费、涉农产业生态、集团协同、农村政务五类场景。

  “十大核心项目”是指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县域地区移动支付场景建设、线上产品提升、“邮E链”平台、政府数据采集和对接、乡村振兴公司业务生态版图、邮银协同的惠农合作、母子协同的“三农”生态建设、“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三农”金融品牌建设等十大项目。

  其中,对于乡村振兴公司业务生态版图,邮储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汪丽霞介绍,在支持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方面,邮储银行重点以五大客群作为基础核心客群,五大客群包括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客群、政府机构、农业农村客户,还有“三医”体系的相关客户群,围绕这些客群打造三大场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场景、农业农村生态圈场景以及县域的核心项目群场景,围绕三大生态场景抢抓包括集体土地入市的市场机遇,做好对五大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县域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方面,邮储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吉奉刚表示,邮储银行约55%的收单商户分布在县域及农村地区,同时依托60万个邮乐购站点,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邮储银行将做好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在2021年到2023年打造“千县万镇十大场景百万商户”,主要在县域地区重点建设医疗、交通、校园、酒店、景区、快递、商超便利、涉农场景、网点商圈和移动支付示范乡镇十大场景。

  此外,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监杨波表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存在“两高一难”的问题,成本高、风险高、管理难,导致了一边是需求巨大,一边是供给不足。如何平衡服务“三农”和风险控制的关系是金融服务“三农”工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几年来,邮储银行通过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结合线下资源,通过“C+B+G+P”(消费者+企业+政府+邮政)四个渠道,逐步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库,并优化完善风险模型和授信模型,解决好能不能贷、贷多少的问题,实现为广大农户主动授信,发放线上纯信用的贷款,让金融服务更好惠及广大农户。今后,邮储银行将立足于邮储银行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地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控制好风险。(记者 汪子旭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