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企业转型不易,无论转向哪个领域,都不能丢了初心、失了底线,这也是教培行业发展的深刻教训。若校外培训机构还想继续待在教培领域,就要降低经济利益预期,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补充”的定位。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石兰/摄
寒冬已至,“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忙。近日,俞敏洪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新东方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并捐出8万套桌椅给农村中小学。未来,新东方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自己将会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有人称赞,俞敏洪的一番话,有谢幕告别的遗憾,也有妥善收尾的体面,更有兼济社会的气度。也有人不屑,“我一点也不同情俞敏洪”。惋惜也好,冷漠也罢,教培时代结束了!未来如何转型?这是摆在新东方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面前的问题。
说实话,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还是出人意料的。不过梳理一下便可发现,其他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也是五花八门。近期,猿辅导宣布布局素质教育,推出了“南瓜科学”,同时,还准备卖羽绒服;学大教育要拓展素质教育版图,推出了编程课,此外,还要卖咖啡;作业帮则接连上线小鹿美术、小鹿学习力等“素养课产品”,同时,也像新东方一样要转战直播间。
一方面想继续在教培领域努力求生,另一方面也想另辟蹊径寻找新赛道。必须承认,现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子不好过。那么,转型之路怎么才能走得顺畅?不妨先思考一下为什么非转不可。
近年来,资本过度涌入教培行业,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校不教的,教培机构给你讲,学校教的,教培机构也给你讲,“买教育”好像是钱最合理的归宿。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深陷“囚徒困境”,“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长期难以破解。每个家庭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弥合了差距又希望先人一步。资本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在教培领域大肆扩张,严重加剧了孩子们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经济条件的竞争、牺牲孩子童年乐趣甚至身体健康的竞争。在资本炮制的焦虑营销裹挟之下,家长和孩子们对课外辅导班是欲罢不能,投入大量金钱,换来的却是无限的“内卷”。此外,辅导班师资不对板、退费难、卷款跑路等乱象也时有发生,搞得教培市场上乌烟瘴气。
说起来是为了孩子,实际上是为了票子。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双减”政策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透露出的风向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出重拳,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回到教书育人的初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番话引发广泛共鸣,“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打破“唯分数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才是理想的教育状态。“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准确把握“时”与“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转型,是所有企业面对的课题。若校外培训机构还想继续待在教培领域,就要降低经济利益预期,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补充”的定位。从目前来看,监管给教培行业关上了一扇窗,却也打开了好几道门,助力校内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等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企业转型不易,无论转向哪个领域,都不能丢了初心、失了底线,这也是教培行业发展的深刻教训。至于直播带货、卖羽绒服、卖咖啡等经营项目赚不赚钱,能不能长期发展,现在都言之过早。正如有网友提醒的,贸然进入一个新领域,免不了要经历一场生死劫。像直播带货,非常考验后端的选品、服务能力,出了任何质量问题,最后责任都很可能会算到主播头上。所以说,隔行如隔山,各企业要自己想清楚、看准确,才能转得平稳、转得安全,走得长远。当然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做大教育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