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会计准则为企业资产减值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是形成一次性大额计提的重要原因。

  1月底,A股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巨亏预告,有些亏损金额超百亿元,甚至超过市值。笔者认为,不排除个别上市公司有财务大洗澡之嫌,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

  比如,某上市公司预告2021年亏损数百亿元,亏损的原因包括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确认投资损失、经营利润大幅下降、递延所得税转回等。深交所对此下发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详细说明巨额亏损原因和合理性。

  上市公司把对业绩有负面影响的所有因素全都做最坏准备,并将所有潜在亏损风险点全部一次性引爆,说白了,这就是“财务大洗澡”,洗干净之后,未来上市公司就可轻装上阵,盈利就比较容易一些,甚至可通过转回此前过度计提的各项损失、自动提供盈利来源。

  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进行财务大洗澡的重要手段。资产减值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所有的非货币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以及货币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等都要考虑,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商誉减值、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等调节利润。

  比如,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2018年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商誉减值》,其中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作出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重点关注特定减值迹象,要合理将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但商誉减值测试等操作还是存在一定主观性,很难精确,这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有的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年份,索性一次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行为,使得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各年的实际经营成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市公司某年财务大洗澡,业绩突然极惨,但其实此前几年就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之中,只是该计提的没有计提,暂时掩盖了亏损。之所以如此操作,有的是为了规避此前连续亏损的退市红线,有的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主力的股价炒作,财务大洗澡之后,就为未来几年公司股价炒作营造相对平稳的环境和空间。

  要遏制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行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强化会计准则的刚性和确定性。目前会计准则为企业资产减值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是形成一次性大额计提的重要原因。比如目前商誉采用减值测试方法,由于其中主观判断空间过大,不少时候甚至连监管部门也很难出手干预,有部分人士建议应该重新引入摊销法,但也有人对此反对,不过目前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这应是多方共识,即便不废除也必须对其进行重大改革,要尽量减少其中的主观性,增强其确定性和刚性。同时,对其他资产减值,也要减少企业操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要在事前适度引入交易所、第三方会计师等外部约束机制,不能任由企业随意一次性大额计提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报告。

  其次,强化监管执法。财务大洗澡出格,就可能成为财务造假,监管部门可事后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会计处理,排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会计准则,在有充分证据条件下,可以认定为财务造假,并有针对性予以有效打击。

  其三,设立一次性巨亏的退市红线。投资者一般都设立投资止损机制,这是防止亏损无底洞的必要风险防范举措,同理,A股市场可把每家上市公司视为一个投资品种,建立类似止损机制。可规定,若上市公司单个年度亏损幅度达到其上一期净资产的50%,即须强制退市,不能任由此类上市公司在市场继续圈占资源,成为永远也填不满的亏损黑洞;对此类上市公司尽快采用割肉机制,清除出场,这样也可部分程度遏制上市公司一次性财务大洗澡的念头。

  (作者系资本市场研究人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