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交通拥堵,打个“飞的”就可以很便利地低空出行。眼下,这一梦想距离人们越来越近。今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印发的《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放宽航空领域准入限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空域管理试点。
激活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产业发展潜力,开拓“空中的士”等城市通勤新模式,特区深圳先行先试。通过开展融合空域城市空中交通运营试点,搭建湾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行新服务场景,深圳正探索让空中交通成为全新的城市出行方式,拉近大湾区城市间的距离,打造大湾区15分钟经济生活圈。
在深圳市盐田区的东部通航运行基地,一架贝尔206直升机(右)与一台亿航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在同一空域中进行试飞。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领航”城市空中交通
在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公司(简称东部通航)盐田直升机运行基地,一名“患者”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急需送医救治,这时专业医疗救援团队成员乘坐直升机“从天而降”,迅速将“患者”带上悬停的直升机,10分钟后“患者”已被送至定点医院。
这样的场景通常我们都是在影视剧中看到,而在特区深圳,空中救援已经成为日常。深圳目前已建立了国内首个“空中120”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和城市“空地一体”综合救援系统。
记者近日在东部通航盐田直升机运行基地实地考察了深圳城市空中交通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场景,现场观摩了东部通航城市空中交通运行保障系统和数字化平台,了解到深圳已进入直升机救援应用时代,仅今年春节以来,深圳就有多例利用直升机进行空中医疗救援的案例。
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麒介绍说,东部通航的直升机起降点网络目前已经覆盖大湾区城市群,除了空中救援外,还形成了跨境飞行、城际飞行、空中通勤、空中摆渡等通航新业态模式。
据了解,从东部通航盐田基地乘坐直升机前往市中心的福田大中华楼顶候机厅,只需10分钟,而这段30公里左右的路程,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车至少需要1小时。而从深圳中心区的CBD前往广州中心区的“小蛮腰”,车程至少1.5小时,但飞行时间只要20分钟左右。跨境出行也同样方便,由陆路从深圳往返香港,进出关及车程至少需要90分钟以上,而直升机只需要十几分钟。空中交通的出行效率是驾车的数倍,也因此成为一些商务人士出行的新方式。
城市空中交通是指在城市中用于客货运、安全高效的有人驾驶/无人驾驶空中交通工具系统。城市空中交通是全新的交通体系,具有立体、便捷、及时、高效、环保等优点,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可与地面道路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形成互补和联动,有助于推动发展“空地下”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作为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改革试点和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深圳具有通航基础建设优势,目前拥有直升机起降点超过70个,覆盖全市及深汕合作区,基本形成了全市直升机起降点设施网络;作为大湾区城市群核心节点城市,深圳还形成了以东部通航为代表的通航新业态企业,以顺丰、美团为代表的物流运输型无人机运营企业,以消费型为代表的大疆创新无人机企业,通航与无人机产业发展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无人机企业就有1200余家,产值达500亿元,出口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90%,工业级无人机占国内60%的市场份额。无人机产业在深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关键板块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深圳高科技企业云集,通信技术发达,推动了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的快速建设。依托美团、顺丰开展的无人机末端智能配送物流试点,还积累了大量试验运行数据与管理经验。
湾区“低空产业”形成风口
近年来,随着5G通信、自动驾驶和动力电池等新技术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空中交通飞行器需求增长迅猛,发展极具潜力。作为交通拥堵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解决方案,近年来全球不少国家都将城市空中交通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出台行动计划,并将其确立为航空航天领域下一个变革性产业节点,以此推进出行方式从二维到三维的变革。
我国也大力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低空飞行“松绑”: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城市直升机运输服务,构建城市群内部快速空中交通网络”;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有序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构建区域短途运输网络,研究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等举措”;广东省2021年9月印发《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地探索开展‘空中的士’等城市通勤新模式”。
一时间,“低空经济”呼之欲出。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涉及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并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产业”形成风口。作为新消费增长极的通用航空产业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在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展现出无穷潜力。
随着低空空域深化改革进入加速期,我国低空空域不断开放,通用航空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用航空企业有523家,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2892架,其中,教学训练用飞机1018架。物流运输、个人消费、商务飞行等多种低空市场需求激增,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通用航空产业异军突起,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要统一构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准入标准和开放应用平台,放宽航空领域准入限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空域管理试点,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跨境直升机飞行、短途运输、公益服务、航空消费等多种类型通用航空服务,建设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地航空公司。
这为深圳加快发展以城市空中交通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明确指引,对深圳发展通航新业态及城市空中交通运营具有极大的激励促进作用。深圳作为大湾区城市群核心节点城市,具有发展城市空中交通的优势与条件,通航与无人机产业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市场需求快速成熟。深圳融合空域城市空中交通运营试点,将为我国低空融合空域管理政策、法规提供基础数据及制定依据,有助于我国抢占在全球低空交通出行行业、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
特区探索低空空域改革新路子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及巩固国防安全等多重作用,关系到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也关系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记者深度调研了解到,当前我国通航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仍处于产业初期。通航发展中依然存在着政策阻滞过多、计划审批困难、可用空域短缺等突出问题,企业也面临着融合空域管理落地困难、产业运行保障空间不足等实际问题。由于低空空域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引起的通航乱象,也让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骆文智表示,深圳有条件率先探索城市空中交通新模式。在深圳先行先试建设融合空域城市空中交通运营试点,让空中交通成为全新的城市出行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探索引领作用,不断满足新兴航空消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当前深圳将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建立健全与放宽市场准入领域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及时研究起草涉及智能网联无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无人船)、低空融合空域管理等领域的法规,在我国率先开展城市空中交通探索。
——强化顶层设计,将通航产业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通航制造和运营企业,推进通航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形成以通航研发制造、通航+新兴服务业为主体,通航运营与维护、通航教育与培训为支撑的通航产业链。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认为,这一全新领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可以先行一步,鼓励大学与通用航空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通用航空人才。
——加强与国家部委、民航局、空军等的沟通协调,推动深圳开展融合空域管理试点工作,先行先试建设融合空域管理支撑下的城市空中交通运营试点,支持授权融合空域管理试点企业,建设运行保障基地,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融合空域运营场景验证拓展,为低空融合飞行空域管理提供数据及政策法规制定依据;支持创建融合空域试点管理的新机制新标准,推动融合空域运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深圳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樊庆峰建议,加快推进城市空中交通发展战略布局和标准制定。
——紧抓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发展风口,创新通航服务模式,逐步探索通航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域服务”模式,激活低空空域资源,释放通航产业发展潜力,抢占全球低空交通出行行业、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为全国和全省推进低空空域改革试出新路子。
城市空中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优化通航服务方式,才能够满足新兴航空消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低空通勤”时代的到来,打“空中的士”通勤上下班,直通大湾区各城市前景可期,通用航空产业也有望成为拉动未来消费新的“增长极”。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