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民营企业的政策接连出台,确保市场公平竞争,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连续召开两次重要会议,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信贷融资、股权投资两方面支持民营经济。
业内专家认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金融监管总局连续召开两场会议,有助于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更大效能,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更大效能
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加快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治理共享、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通过构建多层次政银企对接平台、深化信贷审批数字化改革等,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称“协调工作机制”)落地。
协调工作机制是指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的工作机制。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曾介绍,这项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区县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即组织开展走访活动,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送给银行,由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及本行授信审批条件,作出授信决定,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银行原则上要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授信的决定。”丛林曾提到。
2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总结前期经验,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作为一项创新制度,协调工作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超过10万亿元。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
“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全力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在25日会议上,两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强调。
此前,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监管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银行开展信贷工作能够明确投放方向,加大对民营及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并优化信贷结构,增加首贷、续贷、信用贷力度,此外银行也将提升服务质效,确保信贷资金精准高效投放。
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2月25日召开的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求加大企业走访力度,跟进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引导银行机构加大资源投入等,助力企业增订单、拓市场,增强持续经营的能力和动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银行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信贷决策效率,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如应收账款质押、保理等,降低担保要求,扩大融资覆盖面。
杜阳还提到,银行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行业特性,合理定价,避免一刀切式的风险定价模型,降低融资成本。此外,银行应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以及与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
推动优化股权投资环境
2021年1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业务范围内,在上海依法依规试点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业务”,标志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开始。
去年9月,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作为稳经济增长一揽子增量措施出台后,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试点城市政府协同联动,加强对大型银行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督促指导,积极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数据显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已实现18个试点城市签约全覆盖,签约金额超过3500亿元;认真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求,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良好做法,基金设立、募资和项目投资等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2月26日,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京召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座谈会,强调要深刻认识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对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
董希淼提到,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资本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产品体系完善等优势,将促进资金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流动,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交银投资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也提出,要进一步练好内功,持续积累投资经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丰富产品和服务,形成专业优势,推进更多项目落地。
目前来看,我国民企数量庞大,每家企业条件和困难不尽相同,对金融服务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业内认为,这也要求金融机构对民企的服务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式。
在知名财经评论人莫开伟看来,金融机构只有将支持民企的信贷、债券、资本市场融资等条件进一步放宽和降低,让几乎所有民企在融资上都能实现“无障碍”,都不再为了获得融资而跑关系或刻意作假包装达到融资要求。只要到了这个程度,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民企融资环境也才能真正变得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