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在农业农村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新闻发布会现场本报记者董添/摄
推动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韩文秀表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一年增产221.8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对于促进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的举措,祝卫东介绍,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
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比如,针对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明确要求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生鲜乳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加强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
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
“三农”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对于“三农”发展,韩文秀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系统谋划和有效加以应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韩文秀表示,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相信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对于推进乡村建设,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统筹部署乡村建设和治理重点任务,着力推动乡村面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一是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二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硬件”有了明显改善,差距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软件”上。文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教育方面,重点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文件特别强调,全面加强农村学生营养餐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医疗方面,重点是推动医疗卫生人员和服务下沉,办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农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于那些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通过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激励,让参保的农民得到实惠。养老方面,重点是针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聚焦农村养老的痛点,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解决农民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四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安宁。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
韩文秀表示,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比如,无人机在植保领域大规模应用,机械化、自动化耕种收获等也在加快普及,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在农业农村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韩文秀表示,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这些“新农人”“农创客”带着技术和创新而来,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适应这个趋势,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也进行了部署,重点是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加强对本乡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外部人才引进,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施一批基层服务项目等措施,为乡村发展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
“总的就是,要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来留住人,解决好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农村留得下,发展得越来越好。”韩文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