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刘旺北京报道

  最紧张的一幕,出现在去年10月。

  当清华美院团队交出“雪韵丁香”火炬塔终稿时,哈尔滨的土建窗口期只剩十来天——混凝土浇筑必须在零摄氏度以上完成。“一般在10月中下旬,就很难再做土建施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范寅良回忆道。

  而彼时施工设计图纸尚未完全定型。于是,土建团队按最高安全标准“盲建”,钢材厚度、桩基深度全部加码,“宁可冗余,不可延误”——这是与自然法则的硬碰硬。

  后续为了争抢时间,团队不得不“三边并行”——设计、施工深化设计、施工同步推进。

  回过头来看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从申办成功到开幕,每一天都可以被解剖成精确到秒的KPI:往届亚冬会平均筹备4年,哈尔滨只有1年零7个月;冬奥会主火炬台“大雪花”设计耗时整整3年,“雪韵丁香”从设计、加工到打桩、安装,用时不足百天;亚布力滑雪场,101台造雪机日夜轰鸣,70位工人60天造雪120万立方米……

  580天,中国以“冰上高铁”般的速度,将亚冬会的经济与文化效益,推向了新的高度,更检验了中国冰雪产业的底色。

  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意见》发出几个月后,亚冬会为万亿目标迈出了完美的一步。

  赛跑

  2024年8月末的北京暑气未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到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的邀请,参与竞标主火炬塔设计项目。

  “从8月接到邀请到9月定稿,12家单位竞争,我们只有1个月的时间。”范寅良回忆道。

  时间紧迫,马赛院长组织教授范寅良、张雷和博士后任旭超及硕士研究生张伯宁、刘泽平等成员,开启奋战模式。

  时间被压缩到极限:团队每天迭代方案,20套初稿筛选至10套,最终定稿的灵感源于哈尔滨市花——丁香花与冰雪的融合。“五瓣丁香既象征幸运,又承载冰雪运动的凌厉感。”范寅良表示,哈尔滨方面的要求并不复杂,首先是永久火炬塔,其次是要体现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当然还有亚冬会的体育精神。

  清华美院有着极为丰富的设计经验,前期设计阶段的时间紧迫对团队来说难度并不大,真正的挑战在后期施工。

  按照正常流程来说,施工之前,还要进行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深化,然后进行施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作。

  但哈尔滨的严寒是隐形对手。入冬后,低温将冻结一切混凝土浇筑与焊接工作,团队必须抢在10月底前完成地基施工。

  在那个关键时刻,施工设计图纸还未最终敲定。面对这种状况,土建团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按照最高的安全标准进行“盲建”,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对钢材厚度和桩基深度都进行了加码处理。

  为了能够抢回被耽误的时间,团队随后采取了“三边并行”的策略,即设计、施工深化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同步推进。这种做法在建筑行业中并不常见,因为它需要各个团队之间高度的协调和配合,任何一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误。而挑战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火炬的幕墙构造,花头部分是一个三维曲面,且5个花瓣要一模一样。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要求,团队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一家经验丰富的雕塑厂,采用手工敲制的方式,经过几万锤的敲制,打造出符合要求的花瓣造型。

  同时,火炬塔各个部位也来自不同的地方,天津的底座、张家口的花头分头生产,为保证外观视觉效果统一,两边工艺需要保持同步,但在喷漆环节仍然出现了问题——花头与底座仍出现了色差。最终,花头不得不全部返工重新喷漆。

  其次是火炬内部的灯光布置,7000多个LED灯需要布置在幕墙后面,空间非常有限:夹壁层预留的尺寸只有15厘米左右,与一个成年男性手掌长度相当。而在这有限的空间当中,团队还要考虑LED灯后期维修的问题。这也给团队带来了难题。

  “一次性装好没问题,但是要考虑到多年以后,如果有灯需要维修,要做到能够摘下来。所以我们在整个地基里面挖了一个大的坑,能够让人钻进去之后,从里边摘掉LED等进行维护和更换。”范寅良透露,其实火炬塔里面还有一套很大的钢架支撑结构,在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

  为了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团队形成了一天一例会、问题不隔夜的制度,作为整个项目的统筹人员,范寅良每天都在视频会上,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问题,现场画图,当场解决。

  “压力再大也不能让他们看出来,我每次都是充满着信心和阳光,带着幸福去和他们开会。每次都要在现场把问题解决掉,要鼓励所有人迎难而上,否则施工人员一犹豫,就会耽误工期。”范寅良说。

  2025年元旦前,火炬塔进行了一次试点火,工作人员将视频发给了范寅良,观看了各个角度都没有问题,范寅良也放心了。而此时,距离他们受邀竞标才过了3个多月的时间。

  回顾这3个多月的历程,“哈尔滨速度”背后,是政府对创新的放手信任:审批流程极简,工程“特事特办”。正如范寅良所言:“纯粹做设计,反而更高效。”

  爆款

  亚冬会惹人注目的场外元素,除了巨大的火炬塔,还有微小的特许商品。实际上,特许商品的经营情况,一直被视作赛事经济效益的主要表现之一。

  2月9日,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工美大厦亚冬会特许零售店,一些热门的亚冬会周边引起了抢购热潮,“冰火之约”“冰雪同梦”冰箱贴都已经售罄,成功成为亚冬会爆款产品。但若从头看可以发现,爆款特许经营商品的打造,是一套系统化的工程体系。

亚冬会04.png

  位于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的亚冬会特许零售店。 刘旺/摄影

  “成为亚冬会的特许生产商和零售商,远非一纸合同那么简单。”北京工美集团文化创意分公司副经理王茜坦言,亚冬会组委会对企业的资质审核极为严苛,从资金链稳定性到产品开发能力,再到历史业绩,层层筛选后方能获得“双身份”(生产商与零售商)。

  工美集团凭借以北京冬奥会为代表的多年特许运营的经验,成功突围,但其压力并未减轻。“组委会要求企业持续创新,不能昙花一现。”王茜提到,这倒逼企业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与供应链管理。

  与亚冬会主火炬塔设计团队同样的,特许生产商们也面临着筹备周期短的挑战,相较于冬奥会的4年,亚冬会只给他们留了1年的筹备期。

  亚冬会的特许商品,本质是一场文化表达的博弈。于是,在筹备初期,设计师们多次深入哈尔滨街头巷尾,将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索菲亚教堂的穹顶、冰雪大世界的晶莹剔透,甚至铁锅炖、冻梨等地域符号,浓缩进徽章、冰箱贴与毛绒玩具中。

  但如何平衡本土特色与赛事元素?王茜以一款热销徽章套装举例:“红灯笼造型上镶嵌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的运动剪影,既呼应冰上、雪上项目,又暗含东北年味。”这种“在地化叙事”让商品兼具纪念性与实用性。

  生产端,工美在开发产品中更多选择了金属材质的品类,确保产品在哈尔滨严寒中的稳定性。“金属质地耐寒且便携,但我们也尝试硅胶、纸艺等新材料,丰富产品线。”王茜表示。

  事实上,亚冬会商品的销售曲线,与冬奥会类似——赛前平稳,赛中爆发。冬奥经验让团队深谙“赛时经济”规律:媒体聚焦期即销售黄金期。他们提前铺货至哈尔滨百家门店,并联合景区推出限定款。

  而在营销端,亚冬会特许商品,也结合了当前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在王府井工美大厦亚冬会特许零售店中,磁吸式徽章、盲盒、卡牌等产品,也成功撬动了年轻消费者的兴趣消费。

  不过王茜也坦言,今年亚冬会的特许经营市场“特别卷”。亚冬会官网上披露的特许生产企业有17家,除了工美文创,其他企业也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亚冬会特许商品,如元隆雅图,开发了200余款、近200万件特许商品,并且独家运营着亚冬会官方京东旗舰店,形成线上优势。

  在特许生产商的相互竞争当中,哈尔滨本土文化正通过一个个徽章和冰箱贴,走向更远的范围,也在点点滴滴中汇聚成亚冬会的吸金效应。

  吸金

  2023年7月,哈尔滨作为唯一申办城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举办权,从申办成功到正式开幕,仅用了580天。

  这不仅是赛事筹备,更像是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580天,哈尔滨以“利旧改造”为核心逻辑,将13个竞赛场馆的升级工程压缩至极致。

  冰上赛区的5个场馆利用原有冰场改造,冰壶比赛场馆所在地是哈尔滨市南城第一小学;短道速滑比赛场馆,也已经拥有了40多年的历史。亚布力雪上赛区的8个场地,则引入大型造雪系统,将自然降雪与人造雪资源结合。

  然而,这次被外界称为“史上筹备时间最短”的亚冬会,却以惊人的“吸金力”颠覆了传统大型赛事的筹备逻辑,成为撬动区域经济转型的黄金支点。

  从赛事本身来看,哈尔滨亚冬会的赞助规模已经超过了往届,官网信息显示为40家,其中官方合作伙伴8家,官方赞助商5家,官方独家供应商和非独家供应商分别为2家和15家。

亚冬会05.png

  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的赞助商。 图片来自亚冬会官网

  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是10家区域供应商的参与,包括天顺源、黑大酸菜、五常大米协会等极具黑土地特色的企业和机构。

  区域供应商的参与并非单向赞助,而更像是通过品牌共创实现价值共生。冰雪欢腾体育作为区域供应商,为亚冬会组委会提供了双板、碳纤维滑雪头盔等产品,这是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首次为国际赛事提供核心雪具。

  门票同样也会给亚冬会带来部分收入。而在开赛前,各大热门项目如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门票早已售罄。

  同样火爆的还有特许经营商品,当前,亚冬会的特许经营零售门店已经开设了超过300家,来自东北的冰雪文创产品,最远已经卖到了成都市青羊区。

  据亚冬会执委会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姜玉龙介绍,从赛事筹办到赛会结束的300天时间里,2279款、609万件特许商品将登陆全国332家线下店面和5个线上平台,累计销售额预计超过6亿元。

  亚冬会的“吸金力”不仅在于赛事本身。2025年春节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入境游客激增144.7%。冰雪大世界单日门票收入突破历史峰值。

  而在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市也串联各大景区,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12条精品线路。亚冬会执委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体育局局长柏志国就曾提到,为持续提升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这个冬天,哈尔滨市计划举办300余项大众冰雪运动赛事,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参与冰雪运动。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提到,冰雪经济虽然直接经济产值有限,但外延十分庞大。从最直接的冰雪场馆建设、冰雪装备、冰雪设备等产业,到相对隐性的餐饮、酒旅、文创等产业,甚至能与低空经济首发经济等同数字化、绿色化的技术转型探索相融合,挖掘更多创意产业。

  今年并不是哈尔滨第一次与亚冬会结缘,1996年,哈尔滨承办了第三届亚冬会,彼时哈尔滨的GDP刚破50亿元,而如今,哈尔滨的GDP已经冲破6000亿元。亚冬会和火热的冰雪经济,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产业

  “其实所有举办大型国际性综合运动会的城市,都会有一个基础性的收获,这是由于国际性赛事对软硬件有比较高的要求,对应来说,通过举办赛事,都会有‘办赛遗产’。”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创始人张庆说。

  这部分“办赛遗产”分为几个方面,从硬件角度来讲,当然是场馆、交通等方面的改善;从软件方面来讲,则是大赛运营、招商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团队资产。

  “后续来说,想要盘活这部分资产,就要进一步发展职业体育竞赛表演业,让市场更加活跃,并且发展全民健身,让群众直接参与到当中。”张庆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北京冬奥组委就与三赛区的属地政府和场馆业主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场馆赛后首先要服务全民健身,在非雪季还要考虑多种经营。冬奥赛事结束后,还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

  这种“长期性”作为理解奥运遗产的关键,被国际奥委会写入了遗产战略方针、奥林匹克遗产指南等文件中,和其他要素一道形成了如今对奥运遗产的定义。

  而对于亚冬会来说,雪韵丁香就将是一项“办赛遗产”。据范寅良介绍,赛后的火炬将保留下来,变成一个灯光雕塑,将成为哈尔滨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更隐秘的“办赛遗产”留在了产业带。在亚冬会的带动下,黑龙江的冰雪装备产业已经在稳步升级。

  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首次将钛合金引入冰刀设计,研制的T型高端速滑刀达到国际顶级水平;乾卯雪龙凭借3D打印技术和新型材料,研发出自由式空中技巧滑雪板,已通过国家队性能测试;宇峰索道的拖牵产品成功进入亚冬会赛场;赫哲远鹏全地形雪地摩托车已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自动化标准冰砌块生产设备、多机器人协作大型智能冰(雪)雕刻系统在冰雪大世界获得推广应用。

  将视线放宽,在冬奥会、亚冬会等国际性赛事的带动下,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已经朝着突破国际垄断前进。

  卡宾滑雪集团是一家滑雪场“一站式服务”企业,从事室内外滑雪场规划设计、大型设备供应等业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由于技术难点、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的冰雪装备产业相对落后,而在近年大型赛事带动下,我国冰雪装备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全自动造雪机等设备长远来看极有可能突破国际垄断。

  2024年,该公司发布了全自动造雪机鲲鹏SU8,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在陶瓷喷嘴、超混核子器、水冷过滤、铝芯、离合器等关键部位实现了突破。彼时外界有声音认为,这推动了我国过程造雪机进一步比肩国际造雪尖端品牌。

  或许这就是新时代冰雪经济的隐喻:顶级赛事的光环终会褪去,但那些被激活的企业基因、重构的产业逻辑、苏醒的文化自信,早已像冰层下的暗河,在黑土地深处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