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徐兵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引发各界关注。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同比多增21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这组亮眼的数据月报,不仅是金融领域的“开门红”,更释放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强烈信号,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1月金融数据的强劲表现,彰显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从贷款结构来看,企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占比超七成。这意味着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与此同时,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1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反映出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房地产市场呈现积极变化,也为相关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较快水平,背后是贷款较快增长与政府债券发行推进的共同支撑。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6933亿元,同比多3986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提供了资金保障,进一步拉动投资、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循环。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同样关键,1月末M2增速基本稳定,M2与M1的“剪刀差”明显收窄,显示市场活跃度提升,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意愿增强。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是数据背后的深层亮点。开年以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上升,1月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2.7%、11.4%,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这表明金融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持续发力,助力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进一步激发有效信贷需求仍面临挑战。融资成本虽有所下降,但仍有优化空间;企业和居民对未来预期的稳定,还需政策持续发力。春节假期消费潜力的释放,是一个良好开端,如何将短期消费热情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消费信贷需求,还需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层面完善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