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首设县委书记发言环节,汕尾市海丰县委书记郭文炯作为三位代表之一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2025年海丰将锚定当好汕尾“深度融湾主力军、西承东联先行区”发展定位,坚持融湾先行、产业兴县,加快构建具有海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业绩努力为全省大局作出新贡献。

  近日,南都对话海丰县委书记郭文炯,探讨海丰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加快构建具有海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径。

谈“四个优选地”:

实现与大湾区经济错位互补

  南都:近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您在发言中提到海丰县致力产业转移打造“四个优选地”,这四个优选地的提法有何内在逻辑?

  郭文炯:打造“四个优选地”以承接产业转移驱动工业升级,以轻奢转型激活传统优势,以农业深加工夯实乡村振兴,以文旅融合释放生态红利,形成“硬制造+软实力+绿经济”的多维度发展格局,致力于构建与大湾区“双向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以“产业转移优选地”为核心,其他三个“优选地”则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和文旅融合,形成“工业+轻工+农业+文旅”的全域产业矩阵,实现与大湾区经济的错位互补。

  南都:您提到的打造“四个优选地”,是基于怎样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考虑的?

  郭文炯:“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是立足海丰县毗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重要战略举措,上马建设112.5平方公里的深汕合作拓展区,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转移。“打造轻奢产品优选地”是基于海丰拥有纺织服装、彩宝、金银首饰三大传统产业,是海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打造农特产品优选地”是基于海丰是全省农业大县和40个产粮大县之一的地域优势,获评“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县”。“打造文旅康养优选地”是基于海丰历史悠久,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蓝色滨海文旅资源波澜壮阔,绿色生态文明得天独厚,古色人文底蕴历久弥新,特色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红、蓝、绿、古、特”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南都:打造以上“四个优选地”,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

  郭文炯:“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方面,将抢抓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城的历史机遇,重点承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致力于将海丰县打造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打造轻奢产品优选地”方面,将全面学习浙江义乌、深圳水贝等先进经验,主动引导三大传统产业企业进区入园,实现集群化发展。同时用好技术改造有效手段,引导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上持续下功夫,加快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打造农特产品优选地”方面,将提质升级丝苗米、蔬菜和莲花山茶三个省级产业园,做优金针菜、铁皮石斛、荔枝等“土特产”,培育新一批“国字号”“粤字号”“圳品”;加快食品谷建设,推进农产品“延链增效”,当好湾区“米袋子”“菜篮子”“茶罐子”。“打造文旅康养优选地”方面,将要做优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发展定位,结合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规划打造一批全域旅游品牌、特色精品路线。

谈深汕合作:

  2023以来共引进51个项目,总投资127.5亿元

  南都:在发言中,您还特别提到了高标准建设深汕合作拓展区,完善“深圳—汕尾”“龙岗—海丰”两个共建产业园配套设施,目前上述的建设进展如何?

  郭文炯:海丰着眼“海丰所需”承接“湾区辐射”,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汕合作拓展区,积极把握省委、省政府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至粤东西北政策机遇,将拓展区天星湖智造产业园、金山科技产业园打造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将拓展区金山科技产业园打造为龙岗—海丰共建产业园。目前天星湖智造产业园已完成部分“七通一平”建设,甬莞高速至324国道联络线升级改造工程、拓展区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已竣工,标准厂房、供水主干管建设、市政化改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谋划推进中。金山科技产业园已基本完成园区“七通一平”建设,海紫公路、铜马路口至北三环海紫路口路段、北四环路等主干道路已完成新改建升级,建成110kV输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工业配套和学校、医院、商住小区、体育馆、商务大厦等一批休闲生活和商务配套。

  南都:在吸引和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方面,当前海丰县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成功案例?

  郭文炯:为进一步吸引和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实施《深圳市一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深汕合作拓展区)招商引资若干措施(试行)》,为园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支撑。依托深汕合作拓展区,围绕比亚迪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采取“走出去”招商推介和“请进来”考察对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联合招商,2023年以来,深汕合作拓展区共引进51个项目,总投资127.5亿元,比亚迪、上海和达、深圳创芯人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相继落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已聚链成势。

谈县域发展:

构建“3+3+6”发展格局,打特色牌、优势仗

  南都:您在发言中提到了“3+3+6”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一规划的具体内容

  郭文炯:我县牢牢把握被列入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的机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构建“县城三镇为中心、三个专业镇为支点、其他六镇为基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规划具体内容为:推动海城镇、附城镇、城东镇3镇组团化发展,打造海丰城市门户和交通枢纽,形成核心经济圈;推动梅陇镇、公平镇、可塘镇三个中心镇打造中国首饰之都、服装生产特色城镇、中国彩宝之都,形成特色产业经济圈;推动联安镇打造生态宜居康养小镇,赤坑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物流镇,大湖镇打造生态滨海休闲小镇,黄羌镇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陶河镇打造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平东镇打造绿色生态文旅小镇,做到各打各的特色牌、各打各的优势仗,既为加快当地城镇化进程“增光”,又为推动全县城市化步伐“添彩”。

  南都:海丰县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请问在优化县城规划和提升县城承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成效?

  郭文炯:优化县城规划方面:2024年5月海丰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高质量完成了规划设计项目9个,分别是: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县城总体城市设计、龙津河线性空间规划设计、南部新城城市设计、红宫红场至环南门湖片区城市设计、中山西路—中山中路两侧片区城市设计、彭湃故居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大云岭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天星湖片区)城市设计。其中参展“粤美”县城主题展的8个作品在全省34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均获优秀等次,同时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上报作品都获优秀的县,且获得优秀项目及数量最多的县。

  提升县城承载力方面:海丰已谋划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城乡融合发展等类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约703.33亿元,以上已开工项目34个、开工率65.4%。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公共服务提质扩容。在教育方面,推进总投资38亿元的义务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和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2024年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6所,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120个、公办幼儿学位1365个。今年2月,佛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海丰县彭湃中学正式揭牌,标志着海丰县教育事业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医疗方面,深化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建医联体,加强与深圳大学华南医院“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加快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建设、海丰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升级扩建工程、海丰县生育保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建设。今年2月,海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楼已揭牌启用,标志着海丰公共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实现新跨越。在养老方面,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海丰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县级养老机构1个,镇级敬老院11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8个。我县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和医养结合模式,在有效改善了海丰县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谋划建设了国道G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改建工程、海丰县南三环海丽大道互通工程等项目,优化了县域主干道通行条件,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截至1月,国道G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改建工程,已完成征地约58万平方米占总面积(60万平方米)96%,主体工程已完成合同工程量36%。三是推动市政管网建设、提升垃圾处理能力。重点推动海丰县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海丰县城供水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海丰县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提升县城的基础设施水平。海丰县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前推进至8期,对县城主要干道实施海绵化改造建设,在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和浓度,实现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的同时,消除黑臭水体。四是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海丰县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海丰县城中山中路片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县城整体面貌。目前,海丰县中山中路片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投标工作。是深化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粤安居场景房地产企业的应用,目前已完成44家企业的入库审核工作,提升了房地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县城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可供应车位2290个,目前已建成停车场10个,并向市民免费开放车位1821个,有效缓解了县城停车难问题,进一步满足了县城配套设施智能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