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低空,万亿级市场,资本密集涌入、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创新应用加速落地……2024年成为国内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
随着航空技术日益成熟和空域管理政策逐步优化,低空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产业之一。中国民航局数据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
放眼行业前沿,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早在10年前就挺进这一赛道的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属于较早布局者,是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证”的eVTOL企业,全球第一家上市的UAM(城市空中交通)企业。亿航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胡华智认为:“低空经济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交通革命、一场产业革命,更多的是一场城市革命,是对我们所有人居环境改变的一场革命。”
青岛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山东省首座4F级国际机场,肩负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等多个“国字号”重任,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潜力空间巨大。《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山东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基本形成济南、青岛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全国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是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按照青岛谋划的发展蓝图,低空经济产业将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30亿元,加快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应用场景不断“上新”
和其他产业一样,应用场景是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潜力和产业活力的核心引擎。
从现状看,物流、城市管理等是低空经济商业应用最为成熟、广泛的场景。2024年6月,青岛地铁集团、顺丰集团、青岛慈航机场联手打造开通中国北方首个低空物流航线,常态化来往于青岛和北京,运送特色农副产品。2024年7月,地铁4号线启动“无人机+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慧巡检试点项目,为地铁安全运营再增一道屏障,成为国内首批应用此技术的城市之一。平度市开通14条无人机航线,配备无人机15架,每天起降30多架次,无人机医疗配送、无人机道路巡检、无人机河道巡查和无人机外卖物流运输均为我省首例创新应用场景。此外,青岛还搭建了全国领先的航空救援体系,投入使用2架Ka-32、6架H135直升机,应用于应急、警航、引航等领域,建立了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机制。随着无人机和直升机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巡检、国土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发力,低空经济正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全方位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新引擎”。
坐观光直升机“兜风”,乘“空中出租车”出行……未来,旅游、交通等领域有望成为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用场景。抢占风口,青岛在交通出行领域已率先“起飞”。
打开地图,从地铁4号线登瀛车辆基地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地面里程约66公里,驾车1个多小时,而通过空中飞行仅需15分钟,低空直航通行效率成倍提升——2024年12月15日,随着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首飞,“打个飞的去机场”变为现实,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开通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
目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至市(区)直升机商务摆渡航线已常态化飞行。航线布局上,规划了27个市内出发点,实现了青岛市域全覆盖。机队规模上,山东高速华通航空公司在青岛部署2架空客H135直升机,该飞机一次可以搭载乘客5名。“乘坐直升机前往胶东国际机场,不仅通行时间缩短,更是换个视角看青岛的独特体验。通过低空直升机俯瞰五四广场、跨海大桥等地标性建筑,带来的观感与地面和民航客机相比是完全差异化的。”首批乘客周民志感慨地说。
发力细分赛道
不断“打开”的应用场景,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目前,青岛在低空制造、运营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集聚万丰钻石DA50飞机、空客H135直升机全球两大主流通用航空器型号生产能力,目前累计在青生产交付DA50飞机6架、H135直升机27架。工业无人机研发制造加速起势,孵化培育中科航星、中科科工、远度智能、云世纪、瑞智飞控等一批无人机研制企业,新引进蔚蓝空间、中航智飞、翊蓝科技等一批大型无人机、eVTOL企业在青开展型号研发、试飞、制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加快建设,拥有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但对标深圳、成都等城市,青岛低空经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跟跑阶段,亟待突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瓶颈。基于此,青岛将eVTOL、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列为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细分赛道,谋求实现新突破。
在航空器领域,体积小、能垂直起降的eVTOL被寄予厚望。eVTOL飞行高度低于飞机、速度快于汽车,无需借助传统机场和跑道,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不仅能够用于娱乐观光、空中通勤等日常消费或工作场景,而且有望凭借运行速度和负载能力在救援服务等应急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青岛在eVTOL领域也已“开跑”。2024年12月25日,由西海岸新区企业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研发的“云帆-2”eVTOL完成核心技术试验任务,试飞首秀圆满成功。作为一款大型eVTOL,“云帆-2”采用全电、全倾转旋翼布局设计,最大起飞重量为2000千克,有效载荷500千克,最大航程300千米,飞行速度最快能达到450千米/小时。这次试验的全倾转旋翼技术,是eVTOL行业公认的门槛最高、技术最为复杂、应用效果最优的技术方案。试飞首秀显示,“云帆-2”已具备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以及长距离快速飞行的能力,具有高速度、高效能、大载重、低成本、维护使用便捷等特点,并展现出了极强的稳定性。
在前不久印发的《青岛市2025年重点建设类项目名单》中,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赛飞EB-PVD项目、年产350架钻石飞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升级改造项目等3个低空经济项目在列。这些项目的加持,将让青岛竞逐低空经济细分赛道拥有更多底气。
加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低空经济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高端人才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每个地方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等各有不同,需要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做好长远规划。
发展低空经济,通用机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青岛重点布局的7个通用机场中,平度慈航、青岛即墨、莱西店埠、青岛西海岸4个通用机场已建成投用,其中慈航机场引入中国通用航空、中信海直、寰宇航校等多家通航企业。全市规划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备勤点)4个、固定起降点56个、临时起降场地117个,初步实现低空基础设施“连线成片”。
目前,青岛正在加快建设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为“海陆空”无人设备提供市场运行安全保障。2024年12月27日,青岛地铁、通号城交联合青创研投注册成立的三方合资公司——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公司总经理代新建介绍,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公司成立后,将与青岛地铁集团下属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公司一并作为低空经济创新双平台实施主体,全面负责低空经济科研创新工作。公司将聚焦低空飞行管控平台及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青岛市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开发完成低空管控平台系统1.0版本,正在通号低空空域管控实验室进行系统级成果验证。
以联盟为牵引,一个具有青岛特色的低空经济生态圈加速形成。2024年11月,由青岛地铁集团发起、集聚158家成员单位的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联盟下设综合规划、航空器制造、应用场景、设施航线、空管智联、商业金融6个专项组,将进一步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动青岛加速迈入低空经济全国第一方阵。
挺进新赛道,打开新空间。通过布局低空经济提升区、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低空经济生态区和低空总部经济区,青岛将实现全域统筹,推进构建长链条、广辐射的低空产业生态圈,努力跑好这一新赛道。按照《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2026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将不断完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