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5年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暨安全生产工作会上获悉,西安将深化驾培行业改革,培育2个“智慧驾校”,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教练车应用试点。

  “随着社会对效率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加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等方面的不断突破,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将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提速。”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正在加速增长。

  场景应用渐入佳境

  巨大的生产车间里,各色机械臂正井然有序地运作着,很少见到工人操作的身影。生产线旁的走道上,外形酷似“扫地机器人”的自动引导搬运车(AGV)背着比自己身形大上几倍的生产物料灵活穿梭。

  这是《证券日报》记者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的一个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据悉,制造业是当前智能机器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执行自动化的装配、焊接、包装和搬运等生产任务。

  “智能机器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在风险环境下进行工作,加强安全性。”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悉,在硅片的切割、清洗、焊接、封装及电池制造等环节,工业机器人的精确操作极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误差和缺陷,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在下游的光伏电站中,智能机器人还可以用于日常巡检和保养,确保电站的安全运行,从而提高光伏电站的整体质量。

  而智能机器人的这一优势,也使得其在矿山中得到青睐。“公司下属的不少煤矿都已经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煤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比如陕西煤业下属的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目前已投入应用智能机器人32套。而这可以为该矿每年节约成本1300万元以上。

  “目前,各地根据自身产业特色都在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划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这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屈放称。

  比如杭州去年底出台的《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后市场服务,围绕工业制造、市政巡检、医疗康养、文旅服务、应急作业、安保巡逻、城市管理、教育科研、生活服务等领域,全力打造一批优质应用场景并发布推广”等多项举措打造优质应用场景和示范应用高地。

  技术不断突破

  “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将推动智能机器人生产和制造环节的发展提速。”屈放判断,预计未来五年内其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行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而相关企业在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也值得期待。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销量达150万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销量达5900万台。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从底层算法研发到应用场景拓展,相关领域技术也在不断突破。

  比如,减速器作为机器人的关键元件,起着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公司是国内规格最全、系列最多、满足5KG到1000KG负载匹配全系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产品的供应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秦川机床”)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同时,秦川机床也在加速其他领域的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丝杠主要为行星滚珠丝杠副,子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依托传统滚珠丝杠领域几十年的研发制造积淀,拥有对该类产品的研发、制造基础,现已逐步开始研发、试制和应用验证。”上述负责人称,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逐步完善检测、加工手段。

  而螺纹磨床作为丝杠加工过程的关键装备,秦川机床的螺纹磨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目前排名第一。

  “目前国产智能机器人的很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如减速器传感器等领域。”屈放认为,减速器,控制器等环节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其量产时间预计在2027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