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广东省“新春第一会”——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今年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员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新的一年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承载新一年的期许,开启接续奋斗新程。先行先试的广东,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这是广东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广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5%,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5.47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超1.5万亿元的工业投资规模创2007年以来新高;新动能产业增势良好,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
得益于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24年,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套),占全国的44%。当前,广东已培育出一批自主品牌的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制造及系统集成企业。此次大会期间,来自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里掂D1”现场展示,吸引众人目光。该公司总裁李卫铳介绍,目前全球约38%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
如今的广东,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培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国内领先,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艾学峰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着广东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为进一步汇聚全省力量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东发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强基、产业集群培优、数智技术赋能、区域协调协同、产业开放合作、优质企业引育、质量品牌提升、资源要素保障八大行动、26项工作举措。
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力
经过多年研发,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生物合成的重大突破,技术和成本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建告诉记者,公司当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3年收入保持翻番增长。今年将在韶关市翁源县投资约11.5亿元,建设年产活性原料1000吨的生产基地。
像瑞德林这样的科创企业在广东有很多。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长板技术优势更加明显、短板技术加速补齐、传统产业提质换新;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2024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6个百分点,占比32%。
在江门,打石山地下700米深处,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中微子实验室,进入正式运行前的关键时刻;在东莞,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2轮开放,在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中大显身手;在深圳、广州,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已经全面顺利运行并发挥重要作用……
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就需要基础研究能力更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更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更高。“产业之树常青,技术之源夯其根。基础研究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广东正加快布局建设新型通讯、算力、大科学装置,不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说,当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在生命科学、材料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加快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领域、新方向的前瞻布局,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2年以来,广东3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知识创造”指标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二;积极探索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广东实践”,扎实推进高端芯片、核心软件等重大科技工程,实现了更多从“1到10”的突破,解决了一批影响产业链安全、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问题,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广州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
吴世文表示,广东将聚焦全过程创新链,努力实现前沿技术“开天辟地”、关键核心技术“顶天立地”、先进适用技术“铺天盖地”,进一步强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尽快成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现代企业强壮主体
“2024年,华为整体经营达到预期,ICT基础设施保持稳健,消费者业务重回增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说,华为持续打造坚实的数智基础设施底座,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创新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努力造就5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100家链主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拥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稳居全国首位。大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这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力支撑和砥砺奋进。”艾学峰说,广东将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大力推广深圳6个“90%”经验做法,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加强对企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近年来出台的“技改10条”“制造业降成本10条”“科技金融15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企业发展实实在在谋福利。
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中,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相当大部分是传统产业。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70%、利税占65%、从业人员占75%。“实力雄厚的传统产业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信心和底气,广东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说,广东坚持喜新不厌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发展。
吴红告诉记者:“广东顺应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完善在数智赋能、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等工作举措,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坚实的保障。”2024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5%,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达到11.6%,全省有超过1万家企业技改数转,工业设备更新投资更是创下了近10年的最快增速,新旧动能“同频共振”,成为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发展绝非在朝夕之间,而要在向新而行的路上久久为功。广东既有立足当下、超越周期的洞见,更有蛇行千里、路在脚下的坚守和担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不断延长的产业链、科创链中,广东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立新谋远,以坚定姿态不断应对挑战。如今的岭南大地,一幕幕“春耕图”正在转化为“收获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疾风骤雨甚至惊涛骇浪。这几年,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殊为不易。”黄坤明指出,因其不易,更显担当,一路走来,广东经历风雨、屡创奇迹,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坚毅。新征程上,广东一定能率先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门,开启新的成长周期,创造新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