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后,全国多地陆续召开了“新春第一会”。“新春第一会”是观察各地发展的重要窗口,具有风向标意义。尽管会议内容各有侧重,但是均释放了“抓落实”的鲜明信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60条中的最后一条,突出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既是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美好蓝图变为实景画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方法论体现。

  让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发扬“钉钉子精神”。此后,他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反复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体制攻坚,也是观念和思维的转换,必然会面对各种困难、矛盾和风险,唯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让改革巨轮行稳致远。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益调整,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利益问题高度敏感,触动利益关系、调整利益分配需要在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要将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就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门利益的掣肘,把改革推向前进。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体制攻坚,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啃下“硬骨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大多是体制、机制、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传统的观念、思维、习惯等密切相关,有的问题盘根错节,有的问题根深蒂固,大多属于难啃的“硬骨头”。无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还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都是旨在从更深层次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力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改革,才能真正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行,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开拓新局。改革意味着打破常规,在大胆探索中开拓创新。在具体的改革方案设计和举措安排上,有的是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需要经历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过程;有的则是首次提出,属于全新的探索和开拓,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或参照。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打破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传统思维,敢闯敢拼,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应对风险和挑战,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化险为夷,变机遇为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以“钉钉子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扬“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要“正”“准”“狠”“恒”

  1.方向要“正”。钉钉子首先必须方向要“正”,做到方向不能偏。我国的改革从来都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2.定位要“准”。钉钉子的定位必须“准”,定位不准就会白费力气。在改革问题上做到“准”,就必须找准问题,把握关键和要害。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

  3.用力要“狠”。钉钉子要“狠”要用力,只有用力才能将钉子钉进去、钉到位。在抓改革举措落地问题上,同样要“狠”要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举措不仅涉及面广、辐射面大,而且每一项改革都直接或间接地牵动利益分配、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甚至重塑,落实改革举措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此外,改革的具体方案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进行再谋划、再设计、再细化,没有推进改革的“狠”劲,是难以将改革举措真正落地的。

  4.意志要“恒”。在改革问题上,要发扬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更好地发挥制度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支撑和有力保障作用。为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突出抓好重点工作,使改革取得实效

  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使改革取得实效。

  1.与党中央的指令对标对表。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首先必须与党中央的总体谋划与战略部署对标对表,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一方面,要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指挥,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号召;另一方面,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有序推进,稳中求进,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2.科学谋划好“施工图”。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解决好改革举措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切实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对坚持系统观念的升级,要求更加自觉地将系统集成的方法运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全领域和全过程;“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牢牢把握这个“牛鼻子”,有助于发挥重点领域改革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就是要做到既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

  4.加大对改革的督查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能光靠自我评判、自我认定,必须将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范围。在具体举措上,包括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优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机构职能、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等。唯有保持改革的恒心,用足改革的“恒”劲,以更加有效的监督举措,更好地发挥监督对改革的推动、保障作用,才能推动改革持续深入,将改革进行到底。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校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