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中,有1/4来自于广东;44%的工业机器人、超4成的智能手机以及18%的集成电路,也都来自于广东;广东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约占全国3成……这是2024年,广东省“成绩单”的一小部分。
2025年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去,广东便以一场高规格的大会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连续三年,广东在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召开“新春第一会”,今年更是把主题锁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这场“开年大戏”看点十足,不仅自爆家底,还亮出了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为何连续三年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开年“头等大事”? 这场会议又给全省工作部署带来了哪些“硬核”影响?各地区又将如何走出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又如何用工业大模型撬动产业升级?
广东“新春第一会”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打样”
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无穷魅力的新广东。”
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自然要带头行动起来。
从2023年首次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喊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到2024年以“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为主题,再到今年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主题一年比一年“硬核”,摆明了要为国家战略“打样”。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连续三年首会聚焦高质量发展,足见广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此次大会的召开,彰显了广东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而大会的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将产业比作一棵棵树木,那么产业体系便是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广东正致力于打造这样的产业“热带雨林”,以壮大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月5日当天,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也发布了《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发展报告》),首次向外界披露产业“家底”。

在“家底”方面,广东多个方面拿下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GDP迈上14万亿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其中,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万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全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广东省优势产品进一步突出。全国纳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597种,广东生产514种,其中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月5日,广东省还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
《行动计划》着力实施8大行动、26项工作举措,全力推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企业引育、生态优化等工作,加快培优做强一批重点产业集群。
可以看出,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不仅是一场“开年大戏”,更是一场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指出,2025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基础的关键节点。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肩负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打样”的重任。
陈耀分析称,2024年国内外市场需求普遍低迷,这对广东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省来说,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尽管广东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但2024年的实际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家要求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背景下,广东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保持领先地位,还要在增速上迎头赶上,真正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
广东省统计局1月25日发布的2024年广东经济运行简况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而去年,全国GDP增速是5%。
“尽管广东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但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经济增速非常快,广东存在可能被赶超的危机,压力不容小觑。广东必须加快步伐,在保持总量优势的同时提升增速,才能巩固其‘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 陈耀说。
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7008.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

总之,广东不仅要“大”,还要“快”;不仅要“稳”,还要“进”。这既是广东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高质量发展“重头戏”
会上,黄坤明说,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打造更多热点、燃点、爆点,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

广东的工业产业体系由三大核心力量支撑:根基深厚的传统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以及蓄势待发的未来产业。这三股力量共同构成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铁三角”,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动力。
根据《发展报告》,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石化、农业与食品、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石化、家电等优势产业持续引领全国,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3.4%、7.1%、5.9%,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
新兴产业方面,广东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综合实力领先的细分产业集群。
同时,广东省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出台未来产业发展总体方案,瞄准未来智能、未来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等“七大领域”实施“七大工程”,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算力规模、企业规模等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与新兴的共生共荣,形成相互赋能、协同发力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在陈耀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产业。相反,传统产业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完全可以焕发新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传统产业规模庞大,家电、鞋服、灯具、玩具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必须加快推进步伐。
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陈耀认为,在广东这样的产业大省,工业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在降本、增效、提质等多个维度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利润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大模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能够显著改善产品质量,还能帮助企业拓展利润空间,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据了解,工业大模型是一种专门为工业应用设计的人工智能模型,旨在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工业生产、运维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推动大模型技术应用,在陈耀看来,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方面也要能够跟上,助力其顺利完成转型与升级。“广东在产业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的实力很强,但是在前端的基础工业方面,需要提升,这就需要数字化技术、工业大模型技术等应用。”
珠三角领跑,粤东西北如何破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广东的多个经济强市展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色和协同效应。诸如,广州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等,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
然而,在亮眼的成绩背后,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分化问题依然突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4个万亿级城市,2024年的经济总量合计占全省的60%。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生产总值更是占据了全省的80%以上,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城市占据了广东近70%的土地面积和约50%的人口,但其地区生产总值却仅占全省的不到20%,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珠三角城市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相比之下,粤西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粤北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陈耀认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协调与均衡,而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的“龙头老大”,肩负着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重任。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升级和有序转移,将珠三角九市的优势辐射到粤东西北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形成新的增长点。
陈耀进一步说,短期来看,大湾区仍是发展重点;但从长期来看,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些地区的崛起将为广东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种良性互动既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又能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突出短板,广东省自2023年起全面启动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盘和林说,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广东各县市经济发展更均衡。2024年,广东实现县域产业特色化:汕头、湛江打造轻纺新增极,梅州、云浮发展电子电路和石材集群,江门硅能源基地、阳江国际风电城成为区域增长引擎。广东县域经济正在展现独特魅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