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如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提出5个方面58条任务举措。

  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风险与机遇并存。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特殊使命。面对多重挑战,上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增长潜力、提振发展信心,在全球格局中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上海“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已成惯例,七年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已颁布1101项任务举措。经过多轮优化提升,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有力助推了中国在世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的提升。但上海也清醒地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也是上海代表国家参加世行营商环境新一轮评估的“测评验收年”,优化营商环境,更需要向纵深迈进。

  一个更为明确的共识是,企业的实际感受是评判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进而言之,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劣,不再仅取决于政策端和文本层面,而是更多要以企业端真实体验为依据。由此,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突破,亦在于将企业的“感受度”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落脚点,这也是本轮方案将“提升企业感受”这一表述纳入标题的要义所在。

  “感受”,看似是个主观抽象的表述,指向的却是非常具体而微的实际问题,这恰恰也是上海营商环境有待提升的空间和关键所在。站在企业端看,或许更为清晰。比如,一些政策条文表述复杂,企业看不明白,也不清楚是否适用;有的政策申办流程过于繁琐,让企业来回跑多次,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还有的涉企事项,网办一时无法解决,人工服务却没能及时跟上,“最后一公里”还是差了口气。

  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微观之处的“堵点”“痛点”“难点”,决定了企业的整体感受。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积极转变视角,更多一些“用户思维”,更多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更多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关切的角度来查漏补缺,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让企业更加可感可及。

  视角的转变,不局限于某个单独环节,而应是“全流程”概念。从政策的前期论证制定,到后期的执行落地,乃至一段时间以后的修订调整,都要注重倾听企业的真实声音,吸收来自一线的宝贵建议,唯有如此,政策制定才能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企业才能有更多获得感。

  显然,这不是单独某个部门可以做到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不再停留于具体事项的“物理删减”,而更要向制度创新的“化学反应”要动能,这就更加要求加强政策统筹,推动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协同性。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更需要我们以长远眼光,在微观层面不断解决具体问题,在宏观层面持续做好顶层设计,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毅力,为企业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助力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