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财务共享公司与非财务共享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均值比较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制定、分析与评价

  □ 陈汉文黄轩昊董望刘思义

  □ 2023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较于2022年总体上得到提升。在各个内部控制领域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得分较上年均有所提升,特别是风险评估得分较上年提升较为明显,体现企业提高了对风险评估的重视度

  □ 内部控制水平在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大差异。金融业内部控制质量仍然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排名从2022年的第10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4位;采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相较于去年有所提升

  □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企业自身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少企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2023年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以及各个分项指标均高于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公司

  一、引言

  2023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企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和质量持续提升。

  在这一年里,我国企业继续深化内部控制建设,将其作为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促进合规经营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不仅保障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而且提高了经营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得益于资本市场多方合力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稳步实施,内部控制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有所提升。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切实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并持续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2008年6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又于2010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020年以来,我国又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强调内部控制在提升公司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2023年12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通知》,推动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持续督促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根据《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2010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参考。2024年,我们持续第15年跟踪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展状况,并对上市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及样本

  首先,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成果,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

  其次,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平均即得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其五个要素(一级指标)得分分别构成内部环境指数、风险评估指数、控制活动指数、信息与沟通指数和内部监督指数。该指数采用百分制,分值在区间[90, 100]、[80, 90)、[70,80)、[60, 70)、[50, 60)和[0, 50)分别对应CICI I、CICI II、CICI III、CICI IV、CICI V和CICI VI六个内控等级水平。

  本研究对2023年我国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评价。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2023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情况为基础,本课题组得到5118家上市公司样本。我们收集了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4月30日的公开资料,包括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定期公告,以及临时公告、公司的规章制度、处罚和重大事件等。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网站以及上市公司的官方网站。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评价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

  在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呈现出轻微的波动趋势。根据数据显示,这三年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分别为53.51分、52.47分和53.37分。尽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得分在2022年有所下降,但在2023年又有所回升,接近2021年的水平。在各个内部控制领域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得分较上年均有所提升,特别是风险评估得分较上年提升较为明显,体现企业提高了对风险评估的重视度,但是信息沟通得分的下降较为明显,这可能意味着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方面,企业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我国各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

  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们在样本中录得19个门类行业。内部控制水平在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2023年,金融业内部控制质量仍然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金融业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特点,较早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抓紧整章建制、完善治理结构、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做好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等具体措施。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原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原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等相关规定,均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排名从2022年的第16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4位。采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相较于2022年有所提升,这可能表明这些行业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开始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风险应对能力。

  四、分类数据分析

  (一)财务共享与内部控制分析

  财务共享是基于企业财务数据资源共享发展而来的新模式,它的目标是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重新设计和规范财务工作,在资源整合管理方面展现出很大的优势。统计结果表明,设置财务共享中心的公司的202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高出未设置财务共享中心公司3.5分,且前者在内部控制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表明设置财务共享中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二)ESG与内部控制分析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强调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综合价值的ESG理念提出后,ESG表现逐渐成为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根据数据库2021年至2023年的ESG评级指标进行分组后发现,2023年度ESG水平较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比ESG水平较低的公司高4.59分。值得注意的是,ESG水平较高的公司的内部环境指数比ESG水平较低的公司高出8.15分。这表明企业更好地履行ESG实践,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尤其有助于内部环境的改善。

  (三)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控制分析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了市场发展需要,增强了企业自身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少企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我们借鉴大多数文献的做法,利用词频统计和文本分析技术反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从而将各年度上市公司分为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与较低的公司。2023年度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以及各个分项指标均高于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公司,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水平方面,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公司信息沟通指标,要比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公司高4.89分,反映了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信息传递,优化信息沟通效率。

  (四)处罚与内部控制分析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然而,公司及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由于以上两方面问题受到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处罚。分析结果显示,受处罚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比未受处罚公司低9.22分。表明董监高的行为对公司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受处罚公司与未受处罚公司的要素差异主要体现在内部环境,差异高达25.15分,表明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价值观和行为直接影响整个公司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

  (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分析

  审计师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凭借其专业能力开展第三方审计业务,能够降低委托代理问题,提升公司信息透明度。审计师根据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和保留、否定、无法表示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分析结果表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在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均低于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

  (六)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分析

  财务报表重述是指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相关内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可能导致财务信息传递扭曲,因此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2023年,107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报表重述,占整个样本的22.43%。从内部控制总体情况看,未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样本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优于重述样本的上市公司,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沟通方面,表明财务重述公司的信息沟通是其内部控制的整改重点。

  (七)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分析

  2023年,4077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鉴证报告,占总样本的比例为79.66%,比以往有明显增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的公司,相较于未出具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总体得分有微弱优势。

  五、研究结论

  我们对2023年5118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2023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较于2022年总体上得到提升。其中,内部环境得分持续上升意味着企业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方面继续下功夫;风险评估得分在2022年下降后,本年度得到回升,这可能反映出企业在应对风险评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控制活动得分在2023年达到了最高点,超过了前两年,表明企业在执行控制活动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信息沟通得分在2023年出现下降,这可能表明企业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方面仍需改善。最后,内部监督得分在2023年与2022年较为接近,但相比于2021年降低较为明显,这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在内部监督机制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处罚、财务重述以及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具有较低的内部控制水平。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在地区和行业方面呈现出一定差异。

  (陈汉文工作单位系南京审计大学;黄轩昊工作单位系福州大学;董望工作单位系浙江大学;刘思义工作单位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