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亮相,详解今年上海民生领域“任务清单”,涉及教育、养老、就业、生态、医疗、住房等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未来学科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规模和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2025年,上海要坚持“基点”和“龙头”两手抓。
一方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重点关注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区域,重点供给普通高中学位资源。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抬高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做好“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人才培养上,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建立人才需求分析和清单发布机制,分类改革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毕业生去向调查制度,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高校办学重要依据。科技创新上,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未来学科,实施AI赋能学科跃升计划。打造高校基础研究高地,挖掘用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能,营造良好的高校科研生态。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据介绍,2024年,上海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学科布局和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下一步,上海还将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养老:加快发展科技智慧养老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近年来,上海不断构建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蒋蕊表示,一方面,上海结合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织密服务网络,扩大服务供给。上海已经连续27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纳入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7.6万张,床位总量充裕。同时,持续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另一方面,上海坚持软硬并举,着力提升养老服务功能和水平。积极推进认知障碍照护服务。着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智慧养老。目前,上海市已建成77家智慧养老院,推广应用“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达到156家,陪伴机器人、智慧管理系统、远程安防等科技产品在养老院中已经普遍应用,助力改善老年人品质生活,全面强化养老服务的安全管理。
在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方面,蒋蕊表示,上海已经有400多家社区长者食堂,今年,新建30家社区长者食堂继续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扩大供给。上海也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强化老年助餐食品安全监管,让老年人不仅吃得上、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确定为60万人以上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表示,2025年,上海将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助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确定为60万人以上。同时,聚焦产业与群众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力度,创新相关政策,“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培养20万名高技能人才。
202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24.6万人。杨佳瑛表示上海将因地制宜拓岗位、搭平台、送政策,做细“1131”实名服务,助力毕业生就业。同时,完善政策工具箱,深入实施“人人乐业”专项行动,建设更多优质高效零工市场,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
2024年,上海围绕“四个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2.2万人,就业局势稳定。随着产业升级,新兴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上海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结构,提升能级,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四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占比将达35%。
杨佳表示,随着产业迭代更新,新兴行业及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海将从建对接平台,提技能水平,促收入增长等三方面发力。
其中,在提技能水平方面,上海强化政策引导,对三大先导产业和保障城市运行的17个重点职业工种,技能提升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0%,激励带动更多人通过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在促收入增长方面。上海连续八年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2023年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为16.88万元,较2019年增长32%,“技高者多得”“技长薪涨”的导向更加鲜明。
生态:扩大碳普惠覆盖场景和规模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会上表示,2024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上海将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一是推进“十美”共建。按照空间、发展、环境、人居、生态、韧性、人文、科技、和合、善治“十美”共建体系,打造一批美丽河湖、美丽街区、美丽乡村等美丽建设样板,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二是强化污染共治。深化大气固定源、移动源、扬尘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动污水系统“厂站网”一体化运行,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下更大气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噪声、油烟污染问题,努力让上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
三是深化改革共赢。推进基于信用评价的分级分类监管,深化碳市场改革,扩大碳普惠覆盖场景和规模,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和生态惠民项目集聚。
四是扩大合作共享。强化长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应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近岸海域协同治理、固废转移联防联控,携手共建美丽中国先行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筹办COP30上海边会,进一步讲好上海生态环保故事,打造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前沿窗口。
据悉,2024年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8.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保持低位;地表水优Ⅲ比例为99.3%,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
医疗: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表示,2025年,上海将继续聚焦重点人群、民生所盼,打造高品质、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今年,上海将围绕国际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彰显上海医疗水平的“高度”;围绕家门口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彰显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彰显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度”;围绕健康上海建设,彰显上海卫生健康服务的“温度”。
其中,上海将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创建新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构建高原高峰学科群。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区级示范医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资源整合,推动医联体内药品目录统一、诊疗能力同质、检验检查互认。建设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持续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建设。
下一步,上海还将聚焦“放权赋能、提质增效”,强化基本医疗、公卫网络、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服务“四大功能”。
例如,上海要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上海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设置发热诊室或发热哨点诊室。年内新增24家社区康复中心建设,累计建成社区康复中心143家,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新增56家社区护理中心,累计建成社区护理中心92家,除了基本护理,还提供PICC静脉导管维护、伤口、造口等专科和特色护理服务。新增51家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累计建成83家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提供口腔基本诊疗和保健服务。新增60家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站点,累计建成172家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站和146个特色专病专科、125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全覆盖,打造社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
住房:今年将全面完成零星旧改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裴晓在会上表示,今年,上海围绕“两旧一村”主要定了三方面目标。
裴晓表示一是零星旧改方面,要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改造任务。到目前,上海市零星旧改还剩余1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4000余户,还涉及3个区、36个地块,时间紧、任务重,剩下的都是任务比较重的区域。上海将继续用好成片旧改工作经验,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改造模式,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是旧住房成套改造方面,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上海将确保完成31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在原拆原建、以新换旧的过程中实现群众幸福感“原地升级”。
三是城中村改造方面,要奋力一跳、全力以赴,进一步提速扩容。确保新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25个,涉及居民1.2万户;根据规划实施时序完成规划拔点30个,完成整治提升点位不少于40个,进一步加快已批项目改造等。
裴晓表示,新的一年,上海将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以精细化治理构筑城市发展优势,在民生工作中“加力度、提速度、增温度”,全面完成零星旧改、全面解决“拎马桶”问题、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建设筹措供应更多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提升“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功能,推动市民居住和城市空间品质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