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七日,两江新区工作人员与成都市武侯区工作人员连线,协助重庆市民咨询在武侯区开办企业相关事宜。(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49.8亿元!这是今年1至11月,重庆全市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总量。
全市2.7万人得益于此,走上创业之路。
为了让创业者更及时地获得扶持,重庆开通创业担保贷款线上申报系统,申请人可直接在网上和手机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材料相比之前减少72.7%。
这一举措,无疑将提升创业活力,让重庆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持续发力,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
市场化
大力度惠企,11月重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7亿元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活力是重要指标,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
12月15日,来自重庆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11月,重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累计缓缴“五税两费”7亿元,其中制造业中型企业缓缴4.2亿元,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缴2.8亿元。
缓交税费的“优惠”,来源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11月是该政策落地后的首月,重庆惠企力度、响应速度可见一斑。
据悉,此次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所属期为2021年10月到12月,即第四季度。政策呈现出覆盖面广、涵盖税费种类多的特点,凡年销售额4亿元以下(不含4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均可享受。
位于奉节县的重庆市视品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预计此举将为企业缓缴税款15万元,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更贴心的是,符合缓缴税费条件的纳税人无须申请和提供资料,在电子税务局上进行申报的时候确认即可享受该政策。同时,重庆税务系统还通过税收大数据,用税企互动平台、微信、电话、上门辅导等方式提示提醒符合条件的企业,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快享直达,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
除了惠企,重庆还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在畅通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方面,重庆开办企业可“掌上办”,实现“一个终端全办结、一个平台全覆盖、一份电子证照全应用”。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全面推行,10.07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顺利退出市场。截至11月底,重庆市场主体总量达319.25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比重提升至97.38%,发展态势积极向好。
在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方面,重庆出台有关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财政金融政策。开展全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累计办理各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超过4万笔。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渝金融机构相继推出“网贷通”“速微贷”“好企贷”等数十种特色产品。截至10月底,全市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482.8亿元,同比增长13.4%。
11月12日,重庆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系统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试运行,标志着重庆在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方面迈出新的一步。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投标单位可以不再到开标现场参加开标,实现数据“多跑路”,投标企业“零跑腿”,不仅有效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大幅提升开标效率,更确保了招标投标全过程公平公正。
同时,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区县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实现全覆盖,行政许可事项100%全流程网上办理,企业现场办理环节减少83%,交易成本降低80%。建成投用电子投标保函系统,累计为投标企业减轻资金压力28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全市统一的CA互认平台,实现CA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市通用”。
公共服务也越来越细致。目前,重庆低压小微企业用电,可以享受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可以享受报装“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低压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压减至4.8天,10千伏城镇用户全流程平均接电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工商用户、城镇新建居民小区用户用气报装办理流程压减为2个环节,时间压减至8个工作日;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项目用水报装精简为2个环节,时间压减至5天。
法治化
重拳反垄断,“双反”重大典型案件查处取得突破
12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以下简称“双反”工作)。
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近3年来,全市共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245件,案值4.26亿元,罚没金额3137.52万元。
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发布会上,披露了今年“双反”工作的一大进展——“双反”重大典型案件查处取得突破,查处了重庆瑜珏缘商贸有限公司商业贿赂案等典型案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拳反垄断,折射出重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立法已有成果。今年7月1日,《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是川渝协同立法在我市的首个成果,其中明确,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实行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创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更具体系。近日,《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发布,提出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激发创新活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今年,重庆还印发《202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并成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形成“全域管辖、三审合一、三级联动”的审判体系。并与四川签署《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跨区域开展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全面加强川渝两地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
法治离不开创新探索。重庆在全国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进一步引导法院规范审判执行权力运行,提升办案和管理质效。并实行“网上无纸化立案”,实行审限届满提前预警,规范延长审限批准流程,减少开庭次数。今年全年,商事案件简易程序平均开庭1.16次,普通程序平均开庭1.39次,50%以上案件开庭次数未超过2次。
2019年12月,重庆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破产法庭。至今,该法庭近60%的案件适用“快速审”,累计盘活企业资产385.03亿元,清理债务690.39亿元。
国际化
高水平开放,截至11月底中欧班列(成渝)已开行4200多列
国际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词”之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重庆从未止步。
今年,两江新区又迎来了一大批外企:康宁公司与两江新区签署协议,将在两江水土新城投资新建大猩猩玻璃项目;日立ABB电网有限公司将在两江新区建设世界级变压器制造基地;圣戈班科顺高新材料项目正式落户两江新区。
“外企愿意来落户,就是看中两江新区乃至重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两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的确,从重庆全市层面来看,对外开放蹄疾步稳——
对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重庆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等新兴领域的探索,更好地发挥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作用。
港口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持续提速。截至11月底,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200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辐射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106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万州、永川综合保税区获批,累计拥有4个国家战略性平台,7个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6个综合保税区,全市开放平台布局更加完善。
外资外贸发展势头更足。重庆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并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开通出口转内销产品快捷认证通道,促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服务方面,创建外商投资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组建市级“行政服务管家”队伍。今年1-10月,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65家,同比增长30.5%;实际利用外资80.4亿美元,同比增长9.4%。
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更高。重庆创新国际物流配套服务机制,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铁路运单物权化、贸易融资结算等规则试点,累计签发多式联运提单1853单。同时优化水运物流组织模式,稳定高效开行“沪渝直达快线”,累计开行2099艘次,运输集装箱47.9万标箱,有效提升水运物流时效40%,准点率提高50%。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累计业务量超过9350万票,报关单量保持中西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