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新型材料、航天科技等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重塑世界商业版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把握好科技变革趋势,抢抓发展机遇,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关键。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
我们回顾既往几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发现,大概每一百年会爆发一次科技革命,而且每次持续的时间大概是60年。以此类推,2010年到2050年会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爆发的窗口期,且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过程当中。部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俄罗斯,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新部署,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或制度变革,试图为未来的科技革命创造条件。
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多点式爆发、群体突破态势愈加明显
通过梳理从1900年到2018年的诺奖获奖情况,我们会看到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获奖项目比例在不断提升。1901年到192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交叉学科获奖的比例大概在32%;2001年到2018年,这个比例提高到70.80%。即从1901年到2018年,一百多年时间里,交叉学科获奖比例达到了54.30%,呈现出多点爆发、群体突破、交叉融合的特点。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转换周期越来越短
之前,我们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过程要有一段很长的过渡期,但是现在看起来,从科学的重大发现到技术革新,最后到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大大缩短。比如,从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间大概用了40年时间;从人类基因组获取全部DNA编码到技术层面的免疫疗法问世和基因编辑只用了20年时间。现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医药方面,一些新药的研发周期都在大大缩短。比如,北京生物原来做的很多基础研究已经转化为临床的新药研发。这就是现在我们强调的要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要把创新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新科技革命对认知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有几个技术需要大家特别关注。一是低碳技术。二是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三是增材制造。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看,因果性思维定式正在向相关性思维定式转变。比如,基于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以及,从精准化到效率化变革。如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直播带货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典型案例。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城市。城市要能够为创新人群提供高度通达的交通。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年轻人群对区位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各方面生活配套设施都很完善的大都市的中心区,尤其是非常有活力的能够满足年轻人日常生活需求的都市商业区。
五、高端人才配置全球化、柔性化更加明显
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主要关注的是高端人才和资本的流向。现在,高端人才配置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柔性化趋势。以现在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我国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大量从美国引进,而美国人工智能人才一部分来自印度,一部分来自中国,另外也可能来自欧洲国家,如英国。所以,人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环流”。科技人才实际上是在用“脚”来投票,他们一定会在创新要素最富集、创新环境最优越、创新产出最高的区域集聚。
六、科技活动组织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变化主要体现在“四化”。一是人性化,即优先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允许其能够静下心来做长期研究,使其能不为一时利益或者其他困难所困扰,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分配、科研成果的评价考核等方面,都应该越来越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尊重科研的规律、尊重科学家自身的首创精神。二是生态化,即科技活动讲求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科学共同体建设。三是虚拟化。四是共生化。现在很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基于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而产生的,不像以前可能依靠某个科学家个人的瞬间灵感而产生重大发现。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方面,北京在怀柔布局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而且也在积极酝酿推出能够牵头发起的大科学计划,以此把全世界各方面的顶尖人才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相关方面的研究。
以上就是未来科技创新竞争六个方面的主要趋势。这些趋势启示我们未来的发力点。唯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才能不负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