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2019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在山东省济南市成立。作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山东产研院逐步搭建起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顺畅转化、创新生态良好构建的融合创新平台,三年多来,实施创新项目364个,创新转化技术2799项,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机制体制突破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研院在成立之初,就着力破除制约创新的机制体制藩篱。

山东产研院高级行政总监、新闻发言人卢义刚向记者介绍,山东产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作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由省政府举办,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在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看来,没有行政级别,赋予了山东产研院充分的运营管理自主权,这也是对创新主体的信任和包容,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激发创新活力。

同时,山东产研院初步构建形成了有利于创新转化、风险可控、可复制的创新管理与运营机制。成立技术经济委员会、融合创新委员会、科研条件建设委员会等,为院务会议提供前置决策建议。建立机构、平台、项目、人才、采购等建设与实施管理的专项制度与工作流程,为准确落实院务会议决策提供规范操作保障。

“这种不像高校、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也不像事业单位的机构,被称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卢义刚说,而这正是山东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所在。

持续优化创新战略布局

孙殿义介绍,根据山东产业创新发展实际情况,山东产研院聚焦培育前沿产业、支撑关键战略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无中生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开展产业创新布局。

其中,面向信息技术天地融合、智能化发展两大产业变革趋势和生命健康需要,重点布局空间信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重要创新方向,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高水平科研创新转化平台,形成支撑产业源头创新的基础能力,培育前沿产业。重点布局集成电路,微纳制造,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等创新发展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产业化,实现技术系统集成与工程化服务战略产业自主可控。强化节能降耗,减排清洁工艺等绿色技术创新,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等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另外,山东产研院高度关注核心技术布局,重点聚焦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四大领域,规划布局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微纳制造、关键零部件、工业数字化、机器人、高端装备、光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境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学工程与公共安全等15个重要技术方向。

例如,在先进材料领域,山东产研院纳米无机硅酸盐防水材料项目研发的纳米无机硅酸盐防水材料,已应用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圳地铁、山东高速等多项大型工程,同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丝带”速滑场馆中得到应用。

“未来,山东产研院还将聚焦更多战略产业,突破更多难题。”孙殿义说。

打造技术到商品的创新工厂

“科技创新想要创造价值,必须实现商品化。”孙殿义表示,山东产研院成立以来,始终把商业成功视为检验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

为此,山东产研院建设了组织、战略、市场、法制、运营与管理一整套商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创新工厂,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可信赖、可识别与可验证的“技术产品化、产品商业化”的系统化专业管理与服务支持。

此外,山东产研院高级风控总监、博正书院执行院长陈晋蓉介绍,山东产研院成立之初就创办了博正书院,旨在培养既懂研发又懂管理的科技商业人才,目前已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学员2万余人。“山东产研院既引育企业,又培育人才,完善了选、投、育的全过程赋能机制。”陈晋蓉说。

北京派盟互通科技有限公司是移动支付扣扫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公司董事长兼CEO王越表示,其与山东产研院合作成立的山东派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支付+营销”“支付+场景”“支付+三农”等数字化技术重构智能支付体系,形成了覆盖智慧零售、智慧餐饮、乡村振兴等多维度本地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目前,山东派盟基于‘支付+三农’智能支付解决方案已在山东、内蒙古等地落地应用,实现银行在广大农区广泛的拓展能力。在承接各类政策宣导服务的同时,提升农户经营能力(支付、供应链及关联金融服务),构建起银行与农区生态的强链接渠道。”山东派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祤萁说。

“山东产研院在场地、资金、立项等多方面给予我们有力支持,还在人才、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三年多来,我们在含油污泥处理等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已成功落地运行,企业营收也不断提高。”山东产研院全资入股企业绿洲环境总经理徐长有说。(记者 汪子旭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