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届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论坛暨2025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会”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召开。会上正式发布《2025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这是第7份聚焦该区域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全国城市群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核心排名沪杭苏宁甬稳居前五

  报告研究覆盖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这些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国3.74%,人口占16.89%,经济总量占24.59%,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休闲化综合水平排名

  从综合指数来看,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位列前五,无锡、合肥、绍兴、温州、金华跻身前十。这些领先城市普遍具备雄厚经济基础、丰富文旅资源,在文旅融合探索中成效显著,呈现出经济发展与休闲水平协同并进的特征。

五大维度休闲消费均衡性突出

  报告从五个核心维度对城市休闲化水平进行评估,各维度排名与特征呈现差异化特点:

  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数: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领跑,雄厚经济实力为休闲化发展筑牢基础。

经济与产业发展指数排名

  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数:前五名仍为沪杭苏宁甬,这些城市在文旅新业态、休闲新消费领域探索积极,形成规模与结构双重优势。

休闲服务与接待指数排名

  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数:杭州、金华、温州、苏州、嘉兴位居前列,该维度城市间差距最小(首末位差距仅2.85倍),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设施与规模指数排名

  休闲空间与环境指数: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表现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与优化成效显著。

交通设施与规模指数排名

  交通设施与规模指数: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宿迁排名前五,完善的交通枢纽功能保障了城乡休闲活动高效开展。

交通设施与规模指数排名

发展特征区域联动成效显著

  报告总结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四大特征:

  核心引领,梯次分化。上海稳居榜首成为“标杆型动力源”,杭苏宁甬等城市紧随其后,而皖北部分城市得分下滑,形成“头部领跑、尾部滞后”格局。

  指标分化,消费趋同。交通设施、休闲服务等“硬实力”指标差距悬殊(交通维度首末位极差达96.17倍),但休闲消费等“软实力”指标高度趋同,反映居民对高品质休闲的共同追求。

  空间梯度,省域差异。形成“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追赶”格局,沪宁、沪杭甬线构成休闲经济走廊;江苏“苏南领跑”、浙江“杭州湾领先”、安徽“合肥独秀”的省域特征明显。

  区域联动,协同赋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产业共兴”机制落地,“苏超”足球联赛等案例成为文旅体融合协同发展的典范。

未来趋势全域协同与业态融合成核心方向

  报告预测,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将迈向四大新趋势:从单点集聚到全域协同,构建跨城共建共享的休闲发展共同体;从单一场景到业态融合,打造“赛事+文旅”“文博演艺+旅游”等多维消费新场景;从生态基础到价值赋能,探索“生态+休闲+文化”融合路径,推动产业向绿色高附加值转型;从结构待优到品质均衡,完善普惠均等的休闲服务体系,助力共同富裕下的高品质生活。

  课题组首席专家楼嘉军教授表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未来需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主题,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该指数已转化为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成为全国文旅类高校数据产品首次挂牌的创新实践,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了成功样本。